我們現在主要的主食就是小麥和水稻,事實上,小麥雖然在我國的種植歷史達到了幾千年之久,但是最早小麥並不是我們國家所馴化的,而是3000多年前從西亞地區傳入我國的。
而在小麥傳入我國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糧食作物,北方的糧食作物是粟和黍,南方的則是稻,也就是說在小麥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自己原本的糧食作物和烹飪方法。
而隨着現代許多面包店的火爆,讓許多人產生了一個思考,那就是“爲什麼我們有種植小麥的幾千年歷史,那我們號稱喫貨的老祖宗們,爲何卻沒有和西方人一樣發明出面包這種東西呢?
一、受制於歷史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烹飪方式
一般的說法都是認爲小麥在1萬多年前就已經被西亞的人民所馴服,也就是說,在西亞人的眼中,小麥是他們第一種被馴服的可以食用的糧食作物。而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其實已經有了能夠食用的糧食作物。
那麼在當時都得到糧食作物之後,大家最先想到做的事情應該是什麼呢?當然就是想辦法把這些能夠喫的東西進行加工處理,再經過烹飪進入自己的嘴中,爲自己提供能量支撐生活了。
而正是因爲最初訓練服的糧食品種不同,所以導致中西方的烹飪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的西亞人的烹飪方式其實就是烤制,因爲那裏牛羊肉多的原因,所以他們對於任何能夠食用的東西都是想要先經過烤制這種烹飪方式進行實驗的,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烹飪方式一直都是蒸或者是煮,總之都是和水有關。
而且在幾千年前麥子傳入我國的時候,傳播者也只是把這種東西帶進來而已,並不是把所有與之相關的烹飪方式以及種植技術方法傳入我國,所以我們在處理這種食物的時候,所選擇的就是用已有的加工方式把這些麥子粒化,做出來的是粥和飯,而且這些做出來的喫食由於受限於技術,使得它們的使用價值並不高。
再加上當時小麥種植技術也是十分的低下,所以當時它只能算是一個輔助食物,直到後來逐漸的演變出了適合我們國家土地種植的麥種之後,它纔有了實用的價值。
而在它有了實用價值,慢慢過渡到粉食,由於受蒸煮的烹飪方式影響,於我們來講,隨之而出現的粉食也只是麪條饅頭餅之類的食物。
而且最開始發酵製作成的麪包的口感和現在根本無法相比,最早的麪包口感就如同磚頭一樣,相當的硬,這恐怕只有當地那些沒有任何食物可喫的人們能夠接受這種麪包。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有了麪條和饅頭食用的來說,即使把這種比較新奇的食物傳過來,我們也不會輕易接受。
二、飲食習慣的因素導致不會有發明麪包的想法
在小麥沒有傳入我國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工具。我們烹飪方式主要是蒸和煮,而且還爲此發明了一些類似於現在的鍋碗瓢盆之類的半圓形中空廚具,後來更是出現了勺子和筷子,這兩樣應該是爲了傳入中國的小麥所製成的食物而發明的,也就是說在小麥傳入我國的時候已經註定了不會產生面包這種食物,因爲當時的我們根本沒有烤制食物的想法。
在這方面西方就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食物一般都是烤制而成的,而且他們並沒有什麼用來盛食物的器皿,所以他們烤成麪包之後直接拿出來喫,不用飲食工具來盛,他們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就是如此的。
因此,其實就算是我們更早地發現了小麥這種食物,也不太可能創造出麪包這種東西。就像是我們現在所喫的囊和燒餅之類的食物,也是從西域傳來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發明出來的。
西方面包的口味普遍比中國的主食口味多的多,這是因爲他們除了麪包這一主食以外,就只有各種動物的肉可以作爲主食了,作爲非常稀少的主食之一,爲了不被厭惡產生新鮮感,就只能在口味和形狀上做改變了。
而中國的主食花樣繁多,幾乎是數不過來的,所以在口味上就不會做出過多的改變,畢竟如果喫煩了的話可以換一種,而不像西方只能換一種口味,不能換一種食物。
而且我們的飲食分化比較厲害,飯菜都是分開的,且每一頓飯十隻中都要包含飯和菜兩種東西,並且品類多樣不會重複,這樣有利於激發食慾,更加註重口感而不是形式。
西方的飲食相對比較單一,所以他們更加註重飲食禮儀,喫飯的步驟都是差不多的,麪包這種食物更是貫穿於各道菜式之中
總結
總得來說,中國小麥的歷史雖然長久,但是比不上最先馴化的西方國家的歷史長久。而且在最開始產生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式,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和西方的不同,即使我們最先馴化了小麥,也沒有太大的可能性比西方更早的製造出麪包。
不過雖然我們不能第一時間發明出面包來,但是在現代這個社會里我們依然可以享受到文明帶給我們的諸多好處,即使是相隔千里的人發明的食物我們依舊可以第一時間喫到,所以也就不必糾結於這種東西究竟是誰發明的,爲什麼我們沒有最新發明出來的問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