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朋友选择之严苛,大都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胸怀大志,不甘堕落之人。但是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性格浮躁,静不下来,生活也不规律,且为人傲慢、虚伪。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曾国藩小时候的笑话:

有一天,小偷潜入他家,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后偷东西。

结果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后来,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

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

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低到什么程度呢?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

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出身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凡的老百姓;

年轻的时候,性格有很多缺陷,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如此资质普通的人,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的境界。

那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曾国潘呢?带着疑问阅读张宏杰《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是知名历史学者、百万畅销书作家张宏杰老师关于曾国藩的集大成之作,作者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在其一生的研究对象中,曾国藩居于第一。

那么读完全书,我总结3点成就曾国潘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人生观:一生”尚拙“,勤奋努力

现在的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越好,甚至不择手段。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在曾国藩看来,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这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异于常人地努力

艰难的科举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

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纵观曾国潘的一生,他充分发挥了“尚拙”的人生哲学:

做人讲究“拙诚”,对待朋友真诚利他;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塞、打呆仗”。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能够像曾国潘一样坚持的人,却少之又少。

曾国潘考秀才考了六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基础打得牢靠,考得巧,就能一顺百顺。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寻找捷径,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

“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

就好比盖房子,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慢慢来,才会快。

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

行动观:不断反省,自我提升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但是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性格浮躁,静不下来,生活也不规律,且为人傲慢、虚伪。

志向如此高远,具体要怎么做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天天地反省自己。

首先,他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详细地记录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所以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最后公开分享日记给好友传阅。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不容易做到彻底,外部力量起到监督作用。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对于自己最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好色”,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反省中,曾国藩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认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终于成为了晚清的一代圣贤。

曾国藩的这种反省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日复一日的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现在的我每日会在朋友圈按照输入、输出、固本、开源固定模版,公开写生活日志,通过记录成长轨迹,不断地反思每日的所作所为。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曾国藩的自省写日记的习惯则保持了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

从愣青的青年到功成名就的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给后人的最大意义是:

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反思,也可以成为伟人。

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择友观:重视社交,谨慎择友

你身边有怎样的朋友?

他们是勤奋,上进,有斗志,不断地在激励你,还是懒惰,颓废,得过且过,不断地在消耗你。

其实你身边的朋友,几乎决定了你的前途。

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你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吸引来同等档次的人,同时你经常接触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对你也有同化的作用。

正如曾国藩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他认为,选择朋友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有密切关系。

事实上,从曾国藩的一生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离不开广交朋友的帮助,所交的益友多数都是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

曾国藩交友如此慎重,自然有择友的原则和标准。

他的社交规则首先是不越界,只是正常的、工作范围的交往。而不是与其中官僚大臣走得很近,做事懂得规避风险。

其次,对待朋友一直利他的心态去提拔官僚下属的官职,亲自带领帮助他人快速成长。后来皆有不凡的成就,也为曾国藩的事业增了砖添了瓦。

曾国潘说:“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就是说,一个人若举止端严、诚实通达,可以尊之为师;一个人若博学典雅、擅长诗文,可以待之为友。

无论是尊为师还是结为友,都应当长存敬畏之心,不能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渐渐地怠慢不敬,如果这样,你将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教益。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朋友选择之严苛,大都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胸怀大志,不甘堕落之人。

“知乎”网友曾说,和太阳在一起,一无所有的月亮,也会拼命发光。

人的一生,如果多交上几个有影响力的朋友,你就会渐渐走向成功,同时也会变得有影响力起来。

所以,交朋友不可不选择,很多时候,结交朋友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

交什么样的朋友,决定你什么样的命运,比如,想要减肥的人千万不要与胖子在一起,这就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结尾

《曾国潘传》是一部文学小说,又是一部绝佳的人物传记读物。张宏杰在小说中提到: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你不能放弃.

世界上,一种是才华横溢的人,你可以一下子看到他们的天赋和过人之处,他们永远“闪闪发光”,不知疲倦;

另一种就是笨拙的人,他们的才华你很难看出来,或许大多数时候你都没办法发现他们,但他们走得比谁都踏实。

笨拙的人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或许正是因为笨拙,所以才能真的坚持寻找到蜕变的方法持续行动。

愿你我都能从这里得到启示,早些出发行动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