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奈飞有一部“神剧”《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and Robot)。

“神剧”不至于,但或许离“神剧”确实已经非常接近了。

本剧一共18集,每集内容也就十几分钟,都是风格各异的脑洞动画片。

总体来说,不得不佩服本剧呈现出来的质量。在我看来,它被形容成“神剧”未必是因为质量多高(虽然确实是很高),而是因为它实在太太太太太独特了。

相较于此前奈飞实验性质的互动剧《黑镜: 潘达斯奈基》(Bandersnatch),我认为,《爱、死亡和机器人》更具开创性,甚至我们可能正经历着某个电视新时代的开始。

不要错把流媒体当成电视台

去年奈飞的《活在当下》放出第三季,播出不久后被砍。消息出来后,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对声。

这是一部风评极高的电视剧,但是对奈飞来说,它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了。

和传统电视台不一样,奈飞其实是不折不扣的硅谷科技公司,而硅谷科技公司最关注的是什么呢?就两个字:增长。

奈飞平台上所有内容都只有一个目的,带来订阅增长。它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引起话题,吸引新用户订阅的作品。

如果说奈飞大撒现金制作新内容为电视观众带来福音,那么当剧集失去新鲜度的时候,奈飞就是个冷血杀手,砍起剧来丝毫不会犹豫。

从奈飞开始做原创内容以来,除了创造了历史的旗舰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和《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都播了六季(后者被续订了第七季作为最终季)之外,几乎所有电视剧都是三季前猝。

事实上,在奈飞所有非动画类原创内容中,能活过三季的一只手就能数完:

四季终的《我本坚强》(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

被续订了第七季的《同妻俱乐部》(Grace and Frankie);

被续订了第五季作为最终季的《欢乐再满屋》(Fuller House);

被续订了第四季的《牧场趣事》(The Ranch)。

上述几部剧中,前两部都是各大奖项的宠儿,拿了不少提名。《欢乐再满屋》则是老剧重启,卖的是情怀。

50 is the new 100

对传统电视剧来说,播得越长就越成功,收益也会越来越好。

很多美剧在播到第三或者第四季时,即使收视率表现不那么好,也往往会被续订。因为一旦一部电视剧能达到80到100集的长度,那么就可以进入syndication阶段,进入到别的小电视台,被不断重播,赚取版税。

传说《老友记》的六位至今每年还能从syndication上赚到上千万美元的版税。(这个我没具体去查,不一定准)

所以对传统电视台来说,对一部稍微有点潜力的电视剧,怎么样也会想办法撑到100集左右,也就是至少四季终,这意味着后续大量版税费能赚。

但是流媒体不一样,不存在播到一定集数后卖给别家播放syndication的问题。

事实上,奈飞在买入外部制作商制造的原创内容时,都特地设置了条款,规定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出现在别的平台上。

此前奈飞砍掉了漫威的《卢克凯奇》、《铁拳》和《惩罚者》,并且宣布第三季《杰西卡琼斯》为最终季后,很多观众以为这些剧集能够回到新出现的迪士尼平台上继续制作播放,毕竟漫威是迪士尼亲儿子嘛。但因为上述条款,其实这种可能并不存在。

由索尼制作的《活在当下》要好一点,奈飞不续订的消息出来后索尼就开始寻求出售给新买家,最终被小众电视台Pop买下续订,复活版最近开播不久。

当然,传统电视台制作的方法本来就不一样。

面向传统电视台的内容,制造商前几季很可能是贴钱制作,就为了越播越赚钱。但是卖给奈飞的内容,制造商一开始就在赚钱。

此外,奈飞对购买的内容还有每一季不同的额外奖金,通常第三季之后第四季开始是一个节点,所以奈飞倾向于在前三季决定这些剧集的生死。

惊世骇俗的全面爆发

眼下随着两部旗舰剧远去,奈飞剩下的原创内容里,最有话题的无疑是《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

无论是《怪奇物语》还是《爱、死亡和机器人》,都带着“惊世骇俗”的标签,呈现出公共电视台绝对无法想象的内容。

也只有这种内容能够让哪怕是路人都加入讨论,为奈飞带来它最需要的增长。

换句话说,《活在当下》这种剧,如果换成ABC或者NBC这几大公共电视台播放,观众会觉得毫不违和,那么在新鲜度过去难以吸引新用户订阅之后,它就不是奈飞所需要的了。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新时代在流媒体平台崛起的背景下,会迎来越来越多大尺度edgy的内容。而温和主流的内容,慢慢只能聚集到传统电视台。

平台的不同,最终带来内容的差异。其实这种分歧并不新鲜,只是在流媒体入场后变得更极端了。

以HBO为代表的有线电视台一直就标志着大尺度、巨制、独特、边缘,而公共电视台作品则显得了无特色。

可以想象在去年《权力的游戏》结束后,HBO一定会寻找新的巨制作品,来填补空白。(可能就是前传?)

奈飞对剧集长度的控制不光在季数上,还在集数上。据数据显示,奈飞认为每季十集足以,多出来的集数对其收视毫无帮助。

亚马逊和Hulu也差不多,大部分剧集都在两三季后结束。

卸磨杀驴还是…?

奈飞对电视剧这种做法似乎有卸磨杀驴的感觉,但其实,让奈飞这么干的可不只有内容。

作为这几年的明星企业,好几年前奈飞就被认为重新定义了HR。

本世纪初奈飞一度面临倒闭的风险,当时其HR主管Patty McCord和CEO Reed Hastings商量后不得不裁员,裁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员工。

但在裁员后,McCord发现,留下的是那些能力更强的员工,而整体工作效率变高,大家甚至显得斗志昂扬。

McCord当时和Hastings每天一起搭车上下班,在讨论这一转变后,两人决定尽可能探索这种变化的来源。久而久之,这就是后来奈飞在硅谷出了名的员工文化,至今每个刚到奈飞的新员工都会被要求看的东西。

McCord和Hastings总结下来认为,所谓的努力工作,一点也不重要。奈飞不看过程,只看结果。他们从来不关注员工上下班时间,只要最后给出需要的结果就行,员工甚至有不限时间的假期。

听起来很好是不是?拿衣服啊!Naïve!

这种文化提倡的是不停有输出,为企业带来增长,一旦增长消失了,就和那些被砍的电视剧一样,这些员工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在奈飞逐渐转型的过程中,流媒体业务扩张速度极快。当时奈飞的工程师团队需要解决一大堆技术问题,而他们只有9个月的时间。

奈飞高管团队最终认为,这些问题是技术团队9个月里解决不了的,于是转向外部协助,买来了亚马逊的服务,用亚马逊数据中心解决了问题。

那么奈飞本身的技术团队干什么呢?奈飞再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了,这个团队全部都离开了奈飞。

这只是McCord在奈飞职业生涯中的一小段经历。在奈飞不停的调整中,她经手了无数工作岗位已经不被需要的员工离开奈飞。

比如自动化后,原先做产品测试的员工伤心离开。又比如在圣诞节分装dvd加班疲劳病倒的员工,在病假后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被需要了。

在2011年,奈飞走了一段弯路,当时因为将dvd租赁和线上流媒体分开收费,导致了客户不满,订阅快速下降,恶评如潮。

McCord是这一策略的铁杆支持者,而当时开始着眼于原创内容的奈飞已经和她当时加入的初创公司变得大不同了。McCord在娱乐行业毫无经验,对奈飞她似乎也不再“有用”,于是在和Hastings长谈之后,于那年年底离开了奈飞。

这种做法错吗?不算错,没有哪个老板愿意养闲人。可是上面提到的员工是闲人吗?都不是吧。

上面提到的那名产品测试员工,虽然明知道自己的岗位会被自动化代替,但一度以为自己能够在奈飞寻找到其它岗位,但McCord有些无情地告诉她,哪怕眼下转岗,但最终也还是这个结果,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再回到电视剧来说,那些被奈飞三季砍的电视剧有人看吗?有,甚至还不少,但是能拉来新用户吗?恐怕很难,所以……

最后还是再来说说这部“神剧”

《爱、死亡和机器人》每一集风格迥异,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果还没看,那么基本上可以这么想象:

每一集都是一个脑洞,有些脑洞可能稍微扩展一下就能拍一部正常长度的电影,有些脑洞则确实十来分钟就足够了。

有些故事有趣,有些画面出色,每一集都有看点。

这是一部看起来很爽,并且一集看完会迫不及待看下一集的剧,至于这些脑洞的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

除了剧集本身,奈飞还做了一个创新,本次《爱、死亡和机器人》推送给不同用户的播放顺序是不一样的,总计四种播放顺序,随机推送给用户。

奈飞表示,播放顺序和用户本人性向、种族等等都没有关系,是一次纯随机的测试。

这显然会让各种靠下载来看的观众无比好奇,而这,或许就是奈飞的目的。

无论是奈飞、亚马逊、hulu还是hbo,这些平台虽然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但他们同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非法下载。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类似于《爱、死亡和机器人》的非连贯系列剧都根据用户喜好来个性化推送;或者出现一堆类似《黑镜: 潘达斯奈基》的互动剧,为不同用户呈现出不同的剧情走向。那么那个时候,下载就只能提供体验极差的观感,这对推动新用户决定订阅与否想必能有很大的推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