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話說有一天,楊時和自己的好友去拜訪老師,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閉着眼睛靜坐,楊時是一位非常講究禮儀的人,他覺得即便是自己再渴望請教,也不該在老師閉目靜坐的時候打擾他。可是,老師靜坐冥想的時間有點長,這倆人毫無怨言,繼續靜靜地在門口等候。

  中國是禮儀之邦,尊師重教一直是我們信奉的傳統。咱們今天就來講一個古人爲了求學問,不懼風雪的故事。

  根據《宋史·楊時傳》記載,北宋年間,福建有個叫楊時的人,非常聰明,善作詩文,喜歡鑽研學問。他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人稱神童。

  楊時爲了去聽理學大師程顥講學,朝廷調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足見他對學問的癡迷程度。程顥死後,楊時前往河南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繼續學習理學。

  話說有一天,楊時和自己的好友去拜訪老師,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閉着眼睛靜坐,楊時是一位非常講究禮儀的人,他覺得即便是自己再渴望請教,也不該在老師閉目靜坐的時候打擾他。於是,這倆人便恭恭敬敬地站立在門口,等候老師醒來。

  可是,老師靜坐冥想的時間有點長,這倆人毫無怨言,繼續靜靜地在門口等候。過了一會兒,下雪了,天氣越來越冷,他們倆依然在雪中堅持等候。雪越下越大,地上的積雪足有一尺多厚的時候,老師終於把眼睛睜開了。他看見外面有倆人,依雪而立,忙召喚進門。一問才知道,他們已經在雪地裏耐心地等候了很久。

  見此情景,程頤深受感動。從此,這件事就被作爲尊重老師的範例而流傳開來。後來,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的理學,並形成了自己的獨家學派,成爲了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他在程顥、程頤和朱熹之間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楊時晚年隱居龜山,被稱爲“龜山先生”。程門立雪這個故事,也自此慢慢被人熟知,用以讚揚那些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楊時,程門立雪的可貴,在於他表現出的學生對老師,對學術的那份尊重,也傳遞出身爲學子應該對學習抱有的真誠態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保持着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只有知禮守禮,虛心求教才能不斷進步,最終有所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