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文 / 圖

有幸與張策見面是在本土電影《丟人》的首映研討會上,他與幾位來自北京的專家一同應邀對這部公安題材電影 " 把脈會診 "。會後,他欣然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微笑着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心得,以及爲蘭州文化建設所醞釀的金玉良言。

" 我覺得蘭州的文化狀態屬於一個起飛的狀態,這是我這次來的感受。" 張策言談舉止十分溫和親切,頗有古代文人墨客的儒雅之風,幾乎感覺不到警察職業那種性格上的棱角。他說:" 這也是對比以前對蘭州的瞭解,得出的結論。我是做公安工作的,也一直在做公安文化,所以對這一方面感受很深。"

多年來,張策創作出了《無悔追蹤》《刑警隊》《派出所》《新聞發言人》《檔案》等諸多公安題材小說。同時 , 他還涉獵影視編劇,與《永不瞑目》《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的編劇海巖並稱爲 " 國內公安題材編劇兩大腕兒 "。

他說:" 蘭州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這一點不用多說,基本上是人盡皆知。蘭州的公安文化也很有歷史,先後出現過不少優秀的公安作家,包括這次電影《丟人》的原著作者彭海林、編劇卿曉晴等,都是在蘭州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非常優秀的公安作家。"

據張策介紹,最早期的公安文學,基本就是描述如何辦案,很少寫到公安人員的生活,更極少涉及人性。改革開放後,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公安文學逐漸從人、人性的角度,不斷接近文學本真 , 由此有了較大的跨越。

" 但是過去的創作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傳統、比較封閉的一種狀態,但從這部《丟人》開始我感覺到他們的思路和眼界打開了。" 他告訴記者:" 特別讓我感到喜悅的是,他們仍然是立足於甘肅、蘭州這塊土地,堅守着這裏的優良傳統文化,並把這種文化和整個現代文學、文化發展聯繫起來了,使其在現實大背景下有了顯著的發展。所以說,我感覺蘭州的文化建設正在起飛,在騰飛。"

張策出生於警察家庭,這使得他自幼便對警察的忙碌生活習以爲常。" 文革 " 期間學校教育幾乎停擺,但慶幸的是那時北京的衚衕裏 " 該怎麼生活還是怎麼生活 "。大把的時間,被他用來去鄰居家借書看。高中畢業後,張策原本有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但因爲種種原因最終與大學校園失之交臂。他先是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做了三年的水暖工,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北京市公安局宣傳處。

值得一提的是,與警察生涯相比,在故宮的日子雖然短暫,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塑造了張策的人生觀。一方面,故宮深厚的文化氛圍大大加深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故宮當年那種等級森嚴、區別對待的管理方式,讓生性敏感的他迅速有了階層的概念,也讓他在思考後選擇 " 永遠都不要對別人頤指氣使 "。

1992 年 , 張策的中篇小說《無悔追蹤》發表後,即在文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被公認爲是公安文學創作的突破。彼時,還少有作家把目光從人性角度聚焦到警察個體命運和社會生活的碰撞上。

《無悔追蹤》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新中國成立後,年輕的派出所所長肖大力偶遇一個神祕的教書匠馮靜波,懷疑他是國民黨特務,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追蹤。1995 年 , 這部小說被拍成了由王志文、劉佩琦、孔琳等主演的電視連續劇。由此,更多人認識了作爲電視劇原著作者、編劇的張策。

從 2004 年年底開始,張策擔任全國公安文聯祕書長一職。多年時間裏他不僅熱衷於寫作,也扶持別人進行文學創作。在各地公安文學活動上,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腦海中彷彿有張標註詳細的地圖,不論提及哪位公安作家,總能迅速地調取其經歷和作品。

" 喜歡文學的人和不喜歡文學的人,確實是有區別的。" 張策感慨地說:" 因爲工作關係,我去過很多地方單位,感受很深的是,那些重視文化建設的單位,工作人員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樣,帶着一點儒雅的感覺。由此,你會感覺到文學乃至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

他說:" 舉個例子,在一個交警支隊,我看到支隊黨委要求交警們要多讀書,要‘懂點藝術 , 會點哲學’。他們還提出一個口號:我們疏導的不僅僅是交通,更是一個城市的情緒。雖說藝術和哲學對於思想素質的提升作用不會立竿見影,但在長期的影響下,會使人養成習慣,養成道德標準,肯定會對執法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

他認爲:" 在向市場妥協的環境下,宣揚正能量的公安題材文學作品似乎成爲了‘小衆’作品。但如果文藝不能夠引導受衆,而是一味迎合受衆,一切向‘錢’看,那將是文藝最大的悲哀。文藝必須要有引導、教化功能,不能媚俗,否則,就會陷入惡性循環。蘭州拍攝的這部《丟人》就是一個堅守文化品質的好作品。"

蘭州對於張策來說也並不陌生,十多年裏他先後多次來到過,耳聞目睹中發生的變化,也許有時候要比那些這樣那樣的數據更有說服力。

張策告訴記者:" 蘭州的文化現狀應該來說還是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較大,因爲蘭州所處的地域,地緣方面肯定有優勢也有劣勢,所以文化肯定有優秀的一面,也有相對保守的一面。尤其是,蘭州的經濟發展上還有很多不平衡的方面,在全國也是處於一個發展中的階段,而文化的發展肯定要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引領,這是分不開的。"

" 所以說,蘭州的騰飛和經濟發展的加速應該是同步進行的。" 他說:" 我這次來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城市變化很大,和前幾年來看到的已經完全不一樣。我上次來蘭州還是大概六、七年前,當時是甘肅公安文聯成立,後來換屆的時候我也來過。另外,我和蘭州還有特殊的淵源,我愛人是咱們甘肅人,所以到她老家的時候經常會路過這裏。而且,這座城市的發展已經爲蘭州人帶來了一種底氣,這都是長時間重視文化、支持文化帶來的結果,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覺得,蘭州的文化建設在這塊積澱厚重的土地上,一定會有大的發展。"

" 關於文化建設,我們黨一貫主張是百家爭鳴的,這肯定是一個不變的方針,在蘭州這塊土地上也一定如此。" 張策十分中肯地爲蘭州文化建設分享了自己的建議:" 電影作爲一個最現代化的文藝形式,肯定會有比較大的關注度,因爲其可以最大程度的影響觀衆,在進行文化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宣傳時,都是非常強有力的。此外,包括小說、散文等其他的 7 大藝術形式,我覺得在蘭州也都有發展的基礎。"

他說:" 比如聞名全國的雜誌《讀者》,就是一種以散文爲主的文化,爲什麼會誕生在蘭州這塊土地上呢,應該會有很多專家分析過。我覺的是蘭州這塊土地上的人的眼界,哺育了這本雜誌,進而造成了在全國的重大影響。所以,我認爲蘭州未來的文化發展,也必然會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包括很多傳統文化以及民間的一些東西,我覺得都應該去保護、傳承、發展。"

回想起當年參加甘肅省公安文聯成立大會的時候,張策遇到的一位民警竟然是剪紙藝術家,這位民警還現場爲他剪了一個人物像,這令張策頗爲感動。" 感動我的不僅有這位民警的熱情,還有這塊土地上孕育出的這些傳統文化,在甘肅是有很強生命力的。所以說,這些有關這塊土地上的文化都應該去發展。"

" 我還有個小遺憾,就是之前看過甘肅的經典舞劇《絲路花雨》,但我知道蘭州還有一臺非常好看的舞劇《大夢敦煌》,還沒有機會欣賞過。" 言語中,張策流露出了對甘肅傳統文化由衷的喜愛。" 今天,蘭州已經擁有了很多優秀的、年輕的文藝工作者,並且信心堅定,這一點非常好非常重要。嚴格地說,市場經濟對文化的衝擊是很大的,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來。而且,這個問題的對與錯,專家、學者們都在分析、研究。我希望蘭州的特別是青年文藝工作者,保持初心,保持情懷,能夠堅守這塊土地,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然後繼續發展創造輝煌。" 他說。

如今張策已經退休,但他仍在爲公安文學忙碌着,經常還會在早上七點左右去辦公室,這也是他之前每天上班的老時間。

張 策

1956 年 10 月生,滿族。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全國公安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全國公安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全國公安曲藝家協會主席等職。至今,已創作有長篇小說 3 部、中短篇小說集 4 部、散文集 1 部、報告文學集 2 部和影視作品多部(集),多次榮獲國內各類文學獎項,作品多次被知名文學選刊選載,被公認爲中國公安文學領域的核心人物之一。

小說《女民警的坎坷經歷》獲全國首屆金盾文學獎,報告文學《追尋兩行犯罪足跡的跳躍鏡頭》和《法制在沉思:周志遠現象》分別獲第二、三屆《十月》文學獎、《大潮下的沉浮》和《顛狂的書潮》分別獲中國潮報告文學徵文三等獎及全國首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小說《無悔追蹤》獲全國第二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