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一段有關出發或者回家的路程,一個滿載旅行意義的軌道。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中有這樣一段話: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流浪的夢,一種離開的情懷,是背起行囊就出發,是仗劍走天涯,而火車正好承載了關於離開和遠行的意義。

那些年我們坐過的綠皮

對於坐過綠皮的你我而言,鐵路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交通線路,還身兼自我放飛、人生百態的多重身份。隨着交通的飛速發展,如今的我們出行時更多會選擇更高效的動車或者飛機。但回想起以前坐綠皮的年代,回想起打不完的撲克,綿延整個車廂的泡麪味,總是不由的會心一笑。

行走在鐵路,一個很大的魅力在於,一段原本單調漫長的路途,我們竟可以打破尋常,對着陌生人吐露心聲疏解壓力。來自五湖四海的乘客,不問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在一段旅程中總可以毫無壓力的侃一侃,從娛樂八卦聊到人生哲學,下了這趟車瀟灑告別各奔東西。

鐵路人背後的故事,你瞭解嗎?

鐵路部門的工作人員,由於常年工作在路上,有了很多的特殊性。在尋常人看來,他們規規矩矩穿着制服,來返於各個站點,各節車廂……但對於每日陪伴無數過客的他們而言,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今年春節前,陳可辛導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拍攝的短片《三分鐘》一經亮相便迅速火爆,成爲刷屏級作品。影片主要表現了一位在鐵路上班的母親春節時和兒子在站臺團聚的場景,短短的幾分鐘包羅萬象,返鄉潮、春運、列車員、孩子的乘法口訣……雖然沒有直白的抒情、曲折的情節,卻十分真實的呈現了列車員母親和孩子相聚的欣喜、別離的不捨,看得很多人淚目。

這部影片讓大家對曾經習慣性忽視的那些在鐵路工作的人羣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平凡又特別的職業,爲公共服務犧牲掉家庭團聚的人們,韌性之強、情感之複雜是那麼令人動容、引人深思。

鐵路文學作家:人在路上,心在書裏

如今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供職於瀋陽鐵路局,既是鐵路故事的親歷者,也是記錄者、創作者,他就是曲封(原名曲濤)。1967年生人的中年大叔懷揣一顆文藝的心,從小就喜歡讀小說,

工作後參加成人自學考試,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

至於開始自己的創作,那要回溯到1988年。在那個詩意的年代,青年們對文學的喜愛,或者更準確說是狂熱席捲全國,從這一年開始,曲封先後在【春風】、【星火】、【短篇小說】、【關東文學】、【長白山】、【鐵流】、【沃土】、【小小說月報】、【吉林日報】、【城市晚報】、【人民鐵道】、【瀋陽鐵道報】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300餘篇,計100餘萬字,獲得多個文學獎。

其實曲封平時工作很忙,又加上鐵路的工作性質,經常需要出差,大多時間是在列車上渡過的。平時在鐵路工作和網文寫作之間的無縫切換,個人的生活被擠佔的無奈已是常態。現在對於他而言,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是最大的問題。

但是不管再繁忙,出於對創作的深愛,曲封從未想過停下前進的步伐。最近他正全力創作新書《鐵路往事》,將目光聚焦到鐵路文學領域,畢竟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對鐵路故事還是非常熟悉。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文學就是人學,它反映的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狀態,鐵路文學領域也是一樣,它反映是鐵路人的生活狀態。“ 值得關注的是,這本新作是整個網文界中非常罕見的描寫東北鐵路題材故事,接地氣的故事,深受讀者喜愛。

這本書的大概內容講的是:蘇明陽一夜之間重生回到了他當列車員的九十年代,面對洶湧的改革大潮,面對鐵路跨越式發展的時代,他積極投身改革洪流,搏擊風浪,利用先知先覺的記憶不斷進行自我改變,彌補前世的遺憾,走出一條全新之路。

最近曲封攜最新作品《鐵路往事》參加正在進行中的掌閱千萬原創徵文大賽,已經從上萬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順利晉級到下個環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