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我們會想,如果我們的孩子是一個天才,我們是想讓她普普通通快快樂樂的成長,還是讓她發揮自己的天賦,孤單傲立,留名後世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難以抉擇的問題,看完電影更加劇了選擇的難度。
庭審以上,看似是撫養權的爭奪,其實是兩種教育紀念的PK,一種是普通人教育,而另一種則奉行天才教育。
弗蘭克親眼目睹母親天才教育的失敗,自己的姐姐在家中自殺,他對這種教育方式充滿牴觸,他認爲瑪麗應該過普通人的日子,交普通的朋友,享受普通人的快樂。
而伊芙琳從來沒有認爲天才教育有什麼錯,她認爲女兒的死源於她的脆弱,擁有天賦的人就應該與衆不同,她們肩負着推動人類進步的使命,浪費天賦是可恥的。
可是從電影細節來看,瑪麗還是深深的愛着數學,從小便讀了很多數學名著,弗蘭克並沒有過多的干涉,但也沒有提供過多的引導。
溫暖的夕陽餘暉下,弗蘭克同樣尊重了瑪麗對數學的熱愛,瑪麗去上了天才學校,而繼續與弗蘭克住在一起,所有人都作出了讓步,他們都進步了,注意到被教育者的感受纔是衡量教育成敗的關鍵。
那些天生的聰明才智就像上天贈予人類的禮物,如果白白浪費,那將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智商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每個人其實都應該有明確的定位,努力是所有人成功都必不可少的,我們平凡人的成功就是儘自己所能,爲社會的常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努力讓我們與家人更好。
很少有電影能讓我們看完以後,對片中敵對的兩方均抱有懷疑的態度,不確定要支持哪一方,而《天才少女》就是如此。

這部電影由“美隊”克里斯·埃文斯與超漂亮的小蘿莉麥肯娜·格瑞絲主演,豆瓣評分8.3分。瑪麗是一個擁有超高智商的天才少女,也是一個從未見過自己父親,而母親卻自殺的悲情少女。她的舅舅想要小瑪麗向普通人那樣,享有童年的快樂,而她的外婆則想讓她成爲媽媽一樣的數學天才。
一場關於孩子撫養監護權的爭奪,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瑪麗是一個天才,她在第一天上學時就震驚了自己的數學老師。
她的數學才能是天賦,她的媽媽,她的姥姥都是數學天才,而她的舅舅是波士頓大學哲學系的老師。
小小的瑪麗從小就透露出與衆不同的氣質,那是一種看透一切的傲氣。
她的舅舅弗蘭克目睹了姐姐自殺的慘狀,從小便把瑪麗帶到小地方,希望她能像普通的小孩那樣,快樂平安的長大,不用去理會什麼數學界的七大難題。

可是天才畢竟與常人不同,瑪麗上小學沒幾天,便驚動了小學的校長,鑑於瑪麗的實際情況,他們想把瑪麗送進天才學校,但弗蘭克並不同意,他知道去天才學校就意味着孤單,他與天才學校有不愉快的回憶。
瑪麗的天賦還是傳到了外婆伊芙琳耳中,伊芙琳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於是一場關於瑪麗撫養監護權爭奪的庭審上演了。

教育方式沒有對錯,教育對象的感受纔是重點
瑪麗從小跟着舅舅過着普通的生活,住在普通的小區,周邊都是普通人,但瑪麗是快樂的。
弗蘭克辭去了大學老師的工作在,做了一名自由的修船工。他對生活的追求就是隨性,他不想作爲一個天才存在,也不想再去探討那些高深的哲學問題。
伊芙琳曾經接瑪麗去麻省理工大學去做過測試,證實了其非凡的數學天賦。在伊芙琳那,瑪麗知道了數學的世界七大難題,小小的瑪麗面對每個難題對應的空白板,說有一天她的頭像出現在上面。

伊芙琳的天才教育沒有錯,但她卻沒有注意被教育對象的感受,她把女兒當成了彌補自己數學事業缺憾的工具,沒有感情的工具。
以至於她的女兒在完全證明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後卻不想發表,因爲成果的發表就代表了母親的成功,她認爲母親是失敗的。她臨死的遺願是讓弟弟在母親死後才能發表完整的證明文章,想想這是有多深的仇恨才能如此。
伊芙琳知道女兒的遺願後,內心出現巨大的波動,她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如此狠心,她要爲女兒的孤僻任性負責,她在外孫女的教育上做出了讓步,弗蘭克重新獲得外甥女的撫養權。

天才就應該讓她的天賦推動人類的進步不是麼?
能夠稱之爲天才的不多,而能夠從芸芸衆生中突破凡俗生活束縛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牛頓、愛因斯坦、高斯、歐拉等等,這些不世出的天才,少一個也許我們的現在的世界就不是這樣。
天才正是有着可以用一己之力改變世界進程的人物。

很多人會問,智商一般,依靠努力,能考上北大清華?
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到:北大清華的學生,情商不一定是最高的,但是平均智商肯定是最高的,因爲他們是各省的狀元,像他這樣通過3次高考勉強考到北大的人,是笨的,他在北大3次智商,都在100左右,而北大的平均智商在140左右。
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1%的靈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
但如果你是天才,請放棄凡俗,流芳百世纔是你的歸宿!作爲一個天才,誰也不知道這是上天的眷顧還是懲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