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苏47,苏57拥有更严格的隐身外形设计,并采用了苏47所没有的天线与座舱遮蔽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理应小于0.3平米的上限。即使苏47对雷达天线罩和座舱罩没有进行隐身处理,其雷达反射截面也是不高于0.3平米的。

俄罗斯第一款成型的隐身战机其实是外形相当奇葩的苏47,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翅膀“装反了”。这样的设计看似离经叛道,其实美国也做过类似的试验,证明“反方向”的飞机翅膀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当前市面上大多数战机都没有采用苏47这种前掠翼设计肯定有原因。主要是因为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不过苏47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单纯为了创造一个外形上的纪录,而是为后面的苏57隐身设计打下基础。
一、苏47的隐身基础
苏47的表面90%以上为复合材料,使用吸波涂料,并排除了垂直交叉面、笔直进气道等隐形大忌。这样的设计让长26米、翼展16米的庞然大物,只拥有0.3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
当时战机界的标准是:雷达反射截面直径小于等于0.3平方米,就是隐身战机。即使苏47对雷达天线罩和座舱罩没有进行隐身处理,其雷达反射截面也是不高于0.3平米的。
之后,苏霍伊又与电磁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隐身技术的研究,并在几架老版苏35上进行试验。这些技术包括:飞机隐身外形设计、选频天线罩以及座舱罩的隐形处理等。
这些改进都应用到了苏57身上,等于将苏47“金雕”的遗憾都进行了弥补。
全动垂尾与三维向量推力使小面积垂尾也能达到所需的稳定性。苏57的垂直尾翼大概约2.5米高,只有苏27的一半。战机正面最大的反射源是发动机风扇。苏57的进气道看似笔直,其实略微上移且呈“内八”结构,组成不明显的S型进气道。
而进气道的压缩结构与主轮舱也对发动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遮蔽,这些设计使得发动机正面绝大多数面积都被遮蔽(大约50%被机身遮蔽,剩余50%中的大部分被进气道压缩结构遮蔽),此时若在进气道进一步采用吸波材料,则雷达波可能在里面的反射过程中就消耗殆尽了。
飞机的座舱盖内侧镀上了5层左右20纳米厚的“金-铟-锡”混合金属层。这个镀层能够减少日照热量和紫外线对座舱内塑料制品的伤害、座舱内电子设备的电磁外泄,以及雷达反射截面积。苏57尾部设计没有采用F22那样的扁平喷嘴或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之一。很多人由于习惯将美式装备作为先进与不先进的标杆,进而以此成为鄙视苏57隐身设计的证据之一。
F22的锯齿状扁平喷嘴设计能显著降低尾部雷达反射截面,与红外信号特征并提供较低的尾部阻力。缺点是发动机的推力会损失不少。
苏57如果也采用这种设计,除了推力损失,还无法安装后视雷达(F22没有分布式光电系统,苏57安装了),也无法安装大型内置弹舱。由此可见,苏57的设计并不是思想上、技术上的落后,而是多方面平衡后的结果。
还有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俄罗斯已经领先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等离子隐身技术。该项技术通过电子束产生等离子层覆盖在飞机表面上。当雷达波照射到飞机上,一部分会被等离子层吸收掉,另一部分又通过飞机的外形设计、吸波涂料等多种手段进行再削弱。根据俄罗斯研究所公布的信息来看,能够成功反射回去的雷达信号不足百分之一!
有了这样的黑科技加持,俄系五代战机自然不需要刻意强调隐身外形构造必须与美国的设计相比肩。
三、苏57的隐身值
相较于苏47,苏57拥有更严格的隐身外形设计,并采用了苏47所没有的天线与座舱遮蔽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理应小于0.3平米的上限。不过在2010年,印度军方参观完苏57(当时叫T50)的研发工厂后,对媒体透露: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达到了0.5平方米,是苏30MKI的四十分之一。
这个数据不仅大于苏47,而且还超过了F18的隐身改装版,实在是有些诡异。且“0.5平米”在现代雷达技术下根本就不算隐身。如果苏57真的只有这点能耐,那只能算是“四代+”战机了。
那么到底是不是印度人信口开河跑火车呢?当时只是为了参照自己装备的苏30MKI,凸显俄罗斯新一代战机的先进?(因为印度想与俄罗斯共同研发五代机,前者出钱后者出技术)
根据苏57总设计师的说法:苏27和F15的雷达反射截面大约是12平米,F22是0.3至0.4,苏57与F22相当。
到底哪个说法更正确,我们无从得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