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初,四川達州市和重慶對“煙燻臘肉”開刀,認爲是煙燻臘肉致使了日漸糟糕的空氣質量。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如今這年代,好多傳承了幾百年的傳統,都要被剝離出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川渝農村,生活資料相對來說還比較貧乏。一些家庭人多地少,糧食通常是不夠喫的,加上稻穀產量不高,通常會在米飯裏拌上玉米麪蒸食,稱爲“糝子飯”,只有在招待客人時,才喫純粹的白米飯。因爲在當時的觀念中,種出來的玉米,是用於養雞和養豬的,並不給人喫。

境遇稍微好一點的家庭,才能喫白米飯。

但不管怎樣的家庭,過年時都會殺一頭200來斤的豬,稍微好點的殺兩頭。殺豬那天,有一個專門的殺豬匠,邀請村裏幾個男丁幫忙。也會請幾個關係要好的婦女,幫助做飯。殺完豬,會取新鮮的豬肉、內臟做一大桌字菜,稱爲“刨湯”。每逢臘月,喫“刨湯”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論是一頭豬,還是兩頭,肉都是要管一年的,因爲要到下一年的臘月,纔會再殺豬,有新鮮的豬肉。

所以,按照傳統,將新鮮的豬肉做成臘肉,此後一年四季,偶爾就割一點肉、燉點排骨。到大年三十那天,則一定要燉一半邊豬頭、一隻豬腿。

做臘肉是很費時間、也很費精力的一個過程。

首先,會用到一個大木桶。我見過的是一種橢圓形、大概一米二三高的木桶,稱爲‘黃缸”。先在缸裏鋪好塑料薄膜,要很小心,不能穿孔。然後將給豎切成寬約20釐米的長條形狀的豬肉,置於一塊長方形板子上,這塊板子一般是家裏某間屋子的門板,川渝瓦房結構的住宅,每個屋子的門板是能夠輕易卸下來的。接下來用鹽,塗抹每塊肉,要每一處都塗抹到鹽,鹽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塗抹好鹽的肉,會依次擺放進“黃缸”,擺一層倒幾包鹽,直到擺完。再用薄膜蓋嚴實,醃製幾天。

找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燒肉。燒肉通常會在屋子周圍一個有落差的坎邊,挖好一個比大鐵鍋稍微小一點的地竈。這個地竈是永久使用的,主要用途就是殺豬。怎麼說呢,殺豬當天,會給豬刮毛,就得用大鐵鍋燒一鍋開水,將死了的豬搬上去,邊澆水邊刮毛。再一個就是做臘肉前的燒肉了。

燒肉很簡單,在地竈上方置兩根鋼筋,底下用稻草秸稈燒火,置醃好的肉於上,通體燒成黑色便算完成。待肉都燒好後,將其置掛在屋內“火坑”之上。這也是川渝獨有的一種取暖方式,在某個屋子(相當於客廳),挖有一個一米見方的坑,周圍用磚砌好,冬天的時候在裏面燒樹葉、柴火以取暖。肉就掛在火坑上大約一米六七的地方,剛開始幾天一定要燒剛從香樹上砍下的新枝,不能燒出明火,一定要很濃很純白的煙,燻肉。這樣燻出來的肉,一不怕蟲蛀,能夠放得更久,二能夠讓臘肉帶有香味。

大概在夏天的時候,臘肉最好。而夏天恰好又沒什麼應季蔬菜,於是炒臘肉就成爲了菜的主力。炒臘肉也很簡單,割一塊臘肉下來,反覆洗乾淨,切成片,輔以辣椒、蒜頭爆炒,不用再放其他調料,成菜後香飄十里。

以臘肉入菜還有很多做法,比如用“豆薺”炒肉,重慶話說是“豆si”,比如有白蘿蔔燉臘排骨、蘿蔔乾炒肉、洋芋片炒肉等等。

但小時候不喜歡喫臘肉,那時候更喜歡喫新鮮肉,偶爾趕集時,大人會買一兩斤新鮮豬肉,巨愛喫,跟臘肉喫起來是兩種感覺,覺得肥而不膩。

不過現在所謂的新鮮豬肉,全然沒了小時候的味道。可能是因爲那時候缺,所以期待。也可能是因爲那時候的豬全是綠色飼養,少有飼料,所以好喫。

隨着農村人口朝城市流動,現在的農村,也極少有家庭養豬了。按照傳統制作的臘肉,更是少之又少。現在市面上的臘肉,味道大相徑庭,原因在於其製作工序、時長被大爲縮減。川渝正宗的臘肉,再過幾年可能就成爲回憶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