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4期

編者按:

留守老家的父母總是盼着盼着,望着望着,念着念着,想着想着。離家在外的遊子總是牽着絆着,思着念着。何以解憂?且用電波傳思念。

——津北小學臧欣雅

跨越千里阻隔,共溫兩地情懷

——我與母親的電波牽念

文/丁濤

一人,一隻旅行箱,一張火車票。我從那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北國春城,跨越四千多公里的的空間距離,帶着親人的惦念與憂慮,來到南國春城。南與北的道阻且長,這個距離足以讓人望而卻步,但卻有一種無線的電波傳輸着母親和我的親情的溝通與溫暖。在這裏,有濃濃的鄉音和來自肺腑的牽絆深情,彼此點滴的訴說,慰藉彼此的牽念之心,給親情的河流注入涓涓細流。

我在異鄉的電話情懷

離開家鄉來到異地雲南已有十一年之餘,現已漸漸習慣於這個異鄉的生活。在歲月年輪鐫刻下,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已淹沒在異土鄉情之中,放假回到故土後已有稍稍的不適。但是我的根卻也沒能在南國紮下半分,我的鄉根在那千里之外,在那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壤中,深深植入地下,不曾脫離半分養育的沃土,那裏有我成年之前所有的記憶。

當初的離開已屬始料不及,一個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爲生活奔波忙碌,一個在生養我的土地上癡癡地望眼欲穿。電話便成爲了我們母子之間溝通的唯一的工具,有時候,覺得難過了,電話那端會響起母親慈愛的話語,句句叮嚀,話話囑咐。濃濃的親情如涓涓細流,滋潤我那顆渴望關愛的心。我需要母親的鼓勵。初來外地之時,一週一次電話,雖然每次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是聽着母親的話語,我心裏有狠狠的滿足。電話那頭永遠都是惦念的話語,很少說及母親自己的身體狀況,母親患病多年,身體自然不好,但是每次的通話中,母親都很少談及,怕我知道事情真相,徒增傷感和擔憂。母親打來的電話,很多時候都是我掛斷後再撥打過去,我知道,母親一生簡樸,怕她老人家的電話費過高,有的時候,母親聊着聊着就說,時間差不多了,不要聊太長了,長途電話費很貴的。聽母親如是說,我心中總會是感傷一陣。

母親的微信之路

2015年8月,暑假,我帶着妻兒回到老家,很多年輕人都已經使用微信,方便快捷,所以決心教會母親使用微信。母親的眼睛因爲疾病的原因,視力不好,打字是萬萬不能做的,因此就教母親如何使用語音聊天。母親這個人天生要強好學,雖學習新科技對於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人來講確實有些困難,但是母親還是學會了使用微信。微信聊天,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她對我們的思念。剛開始的時候,母親會時不時地發來一段語音,語氣中滿是歡喜,總是跟我說起使用微信的種種好處。如果不是語音,母親就會拿着她的放大鏡,將手機湊在眼前,很是喫力地看着上面的小字,她特別想看清楚上面寫着什麼,想看清兒子發的文字是什麼,因爲她太惦念她的兒子們。那個場景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裏,讓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

我感覺上天真的是不公,爲什麼會這樣懲罰我的母親,剛強的母親一輩子都在和命運抗爭,我也希望我的母親會一直抗爭,我佩服我的母親那種剛強不服輸的韌勁。電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讓一個個遠在千里外的異鄉人感受到電波那端暖暖的溫情,這暖意讓我們永不忘卻甜甜的鄉情和親情!

教師簡介:丁濤,男,高中語文教師,中教一級,2015年選調到雲南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2007年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至2015年任教於曲靖市富源縣勝境中學。榮獲2017年雲南省曲靖市高中優質課教學競賽二等獎;榮獲2017年曲靖市首屆微課大賽二等獎;曲靖市“陳彪”名班主任工作室學員;曲靖市“譚付波”高中語文工作室成員;先後榮獲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在縣市級刊物發表數篇論文;參與由國家級西苑出版社出版的《詩意語文教師話備課》的編寫。

本期責編:臧欣雅

執行主編:王勇

欄目負責人:李萍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