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京報評論

與其講究紅包的厚度,不如在紅包上認真寫上給孩子的祝福、寄語。

文 | 王鐘的

當90後、00後有了經濟收入,從收壓歲錢的孩子變成“大人”,會不會爲發壓歲錢感到焦慮?今年春節,一些年輕人着手“整頓”壓歲錢,與同輩親戚約定取消互發壓歲錢或者降低壓歲錢金額,提倡人情交往新風尚。

近日,話題#給的壓歲錢快趕上1個月工資#衝上熱搜。隨着壓歲錢金額的增長,不少年輕人真切地感受到人情負擔——自己當孩子時壓歲錢只有一兩百元,而現在給孩子的壓歲錢動輒大幾百、上千元,如果大家族裏孩子多,過年光是壓歲錢就會讓錢包瞬間癟下去。

壓歲錢作爲親緣的紐帶,寄託着長輩對於晚輩的祝福和期望。從教育下一代的層面來說,壓歲錢不僅能讓孩子獲得一份過年的驚喜,還能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傳承節儉、樸素等美好家風。

當壓歲錢無節制增長,無疑將削弱其情感意義和教育價值。一方面,人情壓力替代真摯情感,收入不豐的年輕人爲準備壓歲錢倍感心累;另一方面,收到大額壓歲錢的孩子可能會向同齡人炫耀、攀比,甚至形成過度消費的不良習慣。

這代年輕人不僅不願意被親緣關係“綁架”,更不願意爲人情債消耗自己。他們“整頓”壓歲錢不僅表達了“活出自我”的生活態度,更有着對真摯情感的維護和渴望。

傳統觀念裏,壓歲錢“有去有回”——發壓歲錢的一方即便一時沒有孩子,但以後也會有,這筆“投資”終究能收回。可是,如今的年輕一代生活方式豐富多元,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人生,更不願意把壓歲錢當成親戚之間的“人情交易”。

通過控制壓歲錢金額,親情關係得以“輕裝上陣”。發出壓歲錢的一方不必惦記着這筆付出何時能回收,收到壓歲錢的一方也不再承受難以言說的人情債。非直系的同輩親戚約定不給對方孩子壓歲錢,減少人情羈絆,也讓親緣更加健康自在。

有人認爲,收入增加了,壓歲錢自然水漲船高。可是,壓歲錢不該是經濟收入的“內卷”。在廣東不少地方,維持着派發“利是”的傳統,大人給孩子的紅包只有5元、10元,盡到心意即可。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傳統,也契合了現代文明的價值取向。

其實,與其講究紅包的厚度,不如在紅包上認真寫上給孩子的祝福、寄語。年輕人平時都在各自城市打拼,春節是不少親戚見面的唯一機會。與其“打腫臉充胖子”,不如以真摯的交流和分享,彌補日常聯繫的缺失,讓遠方的親人不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壓歲錢的傳統需要維繫,壓歲錢的價值意義更應當被珍惜。一些年輕人大刀闊斧地“整頓”壓歲錢,並非擯棄傳統,而是爲了維護親緣和親情的本義。通過“整頓”壓歲錢,讓人情交往清清爽爽、親情關係和和睦睦,春節的團聚也得以留住溫暖和純真。

撰稿 / 王鐘的(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