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照片上,雖然是同個地點、同樣姿勢,可父子二人穿着、身後建築、城市色調卻都有着明晰的歲月留痕,其嬗變也給人時過境遷之感。王家父子照中展示出的積極生活與彼此顧惜的美好,就爲窺探社會發展的影響提供了“家庭顯微鏡”。

原標題:父子連續35年國慶同地合影,留存美好本身就挺美好

這份親情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或許就在於其平淡卻溫潤,距離阻隔不了,時間沖淡不了。

生活不負有心人,有心人也能不負生活中的繾綣情意。瀋陽一對父子就挺有心:從1985年開始,每年國慶節期間,他們都會在瀋陽中山廣場拍一張照片作爲留念,至今已堅持了35年,年已64歲的父親王彥說會“拍100年”。那些頗具時間跨度的合影照片傳上網後,他們瞬間火了。

美好的事物,總能撥動人們的心絃。父子連續35年在國慶節當天合影,起於偶然,成於堅持,如今則成了一個“美好疊着美好”的故事:父子情深,每年不忘相聚,本就挺美好;對這份美好攝影存照,集張成冊,更是將那些美好瞬間定格後“綴字成文”。

親情之美被歲月沉澱成了生活之味,箇中的醇厚難免讓人回味。照片上父親盛年兒正幼、兒子長大父已老的景象,就讓許多網友百爪撓心。一句“別問時間都去哪了?歲月帶走了一個人的青春,其實是給了另一個人”,代言了不少人的心聲。

曠日經年的“編年體”般的父子照,自然是親情的影像化呈現。這份親情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或許就在於其平淡卻溫潤,距離阻隔不了,時間沖淡不了。

生活總會被“年代感”上色。在照片上,雖然是同個地點、同樣姿勢,可父子二人穿着、身後建築、城市色調卻都有着明晰的歲月留痕,其嬗變也給人時過境遷之感。正因如此,他們一拍就是35年的合影,記錄的不只是歲月變遷在他們身上的印記,更有他們“背靠”的時代鉅變。

耐人尋味的是,他們定時合影的節點很特殊——是在10月1日。他們合影紀念中的“意義感”,跟節慶氛圍挺搭。而在此節點上拍出的人與物,也能反映其時的個體精氣神與社會風貌。拿這本父子相冊來說,照片內是一個家庭的美好存證,照片外則是一個國家鉅變的局域映射。王氏父子身後的高樓平地起景象,還有後來出現的廣告牌,都是社會發展的掠影。

到頭來,他們的這本有“歷史感”的相冊,勢必被公衆拿來跟宏大背景“打包”解讀。事實上,國家發展與“走心相冊”背後的家庭美滿圖景之間,的確也有着深層次的關聯。

發展的目的是爲了人。新中國70年來的發展,落腳點也是民生幸福度、民衆獲得感。這其中,也包括家庭幸福、個體的精神滿足。

王家父子照中展示出的積極生活與彼此顧惜的美好,就爲窺探社會發展的影響提供了“家庭顯微鏡”。如果說,社會發展是讓民衆過得更美好,那他們就是在用一種美好去回應另一種美好。而社會的全面發展,最終也是爲了讓更多人都能像他們這樣,有着穩當可期的確幸——無論是來自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還是來自家人團聚。

也因此,這對父子連續35年國慶存照的意義,原本指向親情敦固,最終卻溢出到社會層面。他們追求與感知的這份美好,該在更多人身上延綿,而整個社會也不能辜負這般對美好生活(包括溫潤親情)的嚮往。

□喻辛(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