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圈內人設崩塌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搞得現在看到明星們說話做事時常忍不住隱隱爲他們擔心:千萬不要打臉啊!

尤其那些大衆形象很完美的,比如 " 清華哥哥 " 李健,從 15 年上我歌開始,唱功、氣質、智慧、衣品、身材、幽默、家庭種種都被讚美了個遍,卻至今也沒落入 " 大紅之後必定大黑 " 的規律。

不用智能機,不用微信,每天喝茶讀書唸詩,寫歌詞只用鋼筆 …… 某種意義上,儼然是個 " 不食人間煙火 " 般的存在。

時不時還會跑去小城盡情享受人生,又或者因爲健身安排而放棄演出機會,他說 " 我就要過閒散的生活,不要太忙 "。

這個性放一個當紅明星身上確實有點違和,但在李健自己看來,與不食人間煙火無關,不過是享受普通人擁有的權利和快樂而已。

正如他所言,如果要全盤設計一個人的形象,是無法長時間段假裝的。

圈裏比李健更紅更有錢的藝人很多,但他的生活卻好像格外讓人羨慕,清醒又自我。

他曾特意帶着偶像萊昂納德 · 科恩的詩集上臺演唱,迷信於 " 希望科恩賜予我更多低音 "。

介紹自己的書櫃時,李健說,根據一個人聽什麼唱片或者是看什麼書,基本就能瞭解這個人。

到現在,他從各種渠道分享過的薦書早已經可以總結出一份長長的書單了,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

有人覺得他讀的一些書太晦澀太冷門,李健也坦誠,會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進行自我約束:

像他提到這本《哈扎爾辭典》就是頗爲難讀的一部作品,分爲紅書 ( 基督教 ) 、綠書 ( 伊斯蘭教 ) 和黃書 ( 猶太教 ) 三部分,以辭典的形式記錄:

他認爲不應該完全憑着興趣閱讀,有時也要強迫自己讀一些費力的書,這樣纔可能有進步。

有人閱讀更重樂趣,有人閱讀更重收穫,取向不同其實並無高下之分,而李健確實是如自己所言,總能在讀書中得到收穫。

2003 年,李健退出水木年華消失在大衆視野一段時間後,正是因爲讀《追憶似水年華》而寫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似水流年》的同名主打曲。

之後由王菲唱上春晚的《傳奇》也是出自這張專輯,靈感來源於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他把閱讀的意義看得很重,形容文藝作品就像房子裏的光一樣," 有了光之後,就被賦予了色彩,賦予了人性,賦予了溫暖。"

很多人喜歡李健身上的謙遜與分寸感,他也把這歸功於讀書:你找一些參照系,就不會那麼容易輕狂。你經常讀書,經常創作,就會越經常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

因此在他個人看來,讀書這事應當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爲。儘管現在網絡如此發達,他也始終更鐘情於紙質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