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拎马桶到厨卫独用 上海中心城区里弄修缮完成全年目标

图片说明:福佑地块(北块)首轮意愿征询投票结果(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11月15日报道:11月15日下午,市政协围绕“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情况”专题开展年末委员视察。在今天的视察活动中,政协委员们先来到黄浦老城厢地区,实地察看复兴东路404弄老旧住房更新改造项目进展情况,了解福佑地块南块征收情况。随后,政协委员与市住建委、规土局、财政局、黄浦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

历史风貌保护:投入151.6亿元福佑地块将“征而不拆”

今年9月底,福佑地块(中块、南块)旧区改造首轮意愿征询结束,同意率达96.62%,计划明年上旬核发征收决定;11月6日,福佑地块(北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正式生效,截至当天,累计签约2567户,签约率为98.84%。

据黄浦区介绍,福佑地块将采取市区联合土地储备方式实施“征而不拆”,完整保留质量较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组团,适当拆除部分质量较差的房屋,延续高密度的传统空间肌理,保留历史建筑再加上重塑原有风貌建筑的总量占规划总建筑面积的70%-80%。

在今天会议现场,财政局介绍了《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新近拟定的《管理办法》明确市与区分别设立城市更新及风貌保护专项资金,其中市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经认定的历史风貌保护地块、重点旧改地块改造、旧住房和保护建筑修缮改造补助等相关支出。

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区两级将按照1:1比例,投入151.6亿元,对黄浦区首个全面实施历史风貌保护的福佑地块实施改造。

改善居住条件:新增独立厨卫空间,从此告别马桶

在复兴东路404弄,记者留意到,一栋崭新的三层坡屋面住宅进入施工的最后阶段,建筑内一层楼有5-7户不等,通过施工,每户都拥有了独立的厨卫空间。据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小区原来私自搭建情况严重,屋内无卫生设备,多户共用灶间,房龄老、结构差且超负荷使用。改造将原房屋搭建部分全部拆除,恢复原有三层坡屋面住宅原貌,并将原合用厨房、无卫生设施状况改建为紧凑型厨卫独用,改善居住功能并尽可能独用成套,使该项目范围内居民告别倒马桶的历史。

在另一栋仍在施工的建筑底层,施工方还为居民们新建了半地下室非机动车停车库,解决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据介绍,目前复兴东路404弄改造住房已结构封顶,正在进行外部粉刷和内部装修,“整项工程力争年底前竣工”。

此外,8号街坊(承兴里)一期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火腿弄等改造项目也已经启动,将结合“留房留人”的总体思路,继续多渠道扩大探索留改试点工作。

记者今天还获悉,截至9月底,上海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25.5万平方米,全市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开工15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9万户,其中109万平方米已竣工,已超过全年目标任务。

委员建言:老城厢保护形态与基因要共同传承

今年7月中旬,市政协就“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区改造对策研究”启动专题调研。作为课题组一员,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参与了4个多月的各项调查与访谈,在她看来,“老城厢是上海城市之根、海派文化的源头,所以其整体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挖掘非常非常重要。”卢永毅认为,老城厢的城市更新需要转换模式,“从大规模到小地块”,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局部的保护工作。

“说到留改拆,现在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是需要保留的东西怎么保护,但我认为也要同步考虑,拆掉的区域后续怎么规划,共同传承老城厢的风貌。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深入思考的。”作为卢永毅委员的同事,蔡永洁委员补充道。

“假古董没有生命力”,市政协委员,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桦表示,老城厢保护最难的是居住生态、商业生态的保留是最难的,“硬件留下来容易,但多样化的设定每一栋建筑的保护方案更为重要。”

杨德钧委员也认为,改造是一种长期行为,需要规划先行,“对于老城厢的风貌保护,有些要保留形态,有些要保留基因,基因和形态共同传承,才是老城厢留存百年的重要抓手。”

记者获悉,在11月19日-22日举行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将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审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