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鐵重劍是金庸筆下的第一神劍。由隕鐵製成,重64斤,爲“劍魔”獨孤求敗所使,四十歲前持之,無敵於天下。楊過得之,練成絕世武功。其後楊過將其贈予郭靖、黃蓉二人,黃蓉將玄鐵劍分而煉之,鑄成一刀一劍,即爲屠龍刀和倚天劍。

小說中,玄鐵劍之所以能夠吹毛斷髮、削鐵如泥,是因爲隕鐵的功效。

事實果真如此嗎?

考古發掘和實驗檢驗表明,人類用鐵即是從天然鐵開始的。地球上的天然鐵有兩種,一種由自然還原過程中生成的“陸上鐵”,僅在格陵蘭島以較大塊存在,曾被愛斯基摩人用作刃具;另一種就是隕鐵,它是天然鐵的主要來源。人類最早使用的鐵器件就是由隕鐵製成的。

用天然隕鐵打造兵器,不僅是中國人的專利,北非尼羅河流域、西亞幼發拉底河流域、東南亞加里曼丹島都有隕鐵兵器出土。由此可見,在公元前35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世界各地勤勞智慧的人們,已經開始從“天外來客”身上發現、利用單質鐵,用以彌補冶煉技術的不足。

隕鐵的主要成分是鐵、鎳,其鎳含量一般在4%-20%之間。1972年,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公元前14世紀)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全鉞殘長11.1釐米,闌寬8.5釐米,外刃部斷失,殘存刃部包入銅內深約1釐米,已全部氧化。經電子探針、X射線熒光分析等多種檢測手段,斷定“鐵刃中沒有人工冶鐵所含的大量夾雜物,原材料鎳含量在6%以上,鈷含量在4%以上。更爲重要的是,儘管經過鍛造和長期風化,鐵刃中仍保留有高低鎳、鈷層狀分佈”,研究者據此鑑定該刃爲隕鐵製成。

我國古代隕鐵製作有其獨特性。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等古文明地的隕鐵製品,多是念珠、飾物一類,作爲刃具也是單獨成器。而商朝鐵刃銅兵器是先將隕鐵鍛打成形,再將它嵌入陶範之中,在澆注銅鉞時和鉞體鑄接在一起。這種兼用鍛、鑄兩種工藝和銅、鐵兩種材質的做法,無疑是在鑄銅作坊中完成的,因此有可能對從鑄銅到鑄鐵的歷史性轉變中起過某種促進作用。隕鐵和青銅的熔點相差約200℃-300℃,即使鑄範預熱溫度較高,也難以熔接得很好,它們之間無疑是一種機械的鑄接,爲此,河南浚縣出土的西周鐵刃銅鉞特意在刃面鍛出凹孔,澆注後形成“鎖接”,以加強鑄接的可靠性。這一事實說明隕鐵器的使用曾延續一定時期,在技術上有所改進,並且表明該時期鍛造技術已有相當水平,才能將含鎳量較高而韌性較大的隕鐵鍛成藁城鐵刃那樣規整而厚僅1毫米多的刃形。

古書記載,雲南境內少數民族曾使用過隕鐵兵刃,並稱其爲“天降鐸鞘”。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云:“南番有毒槊,無刃,狀爲朽鐵,中人無血而死,言從天雨下,入地丈餘,祭地方撅得之。”明確指出隕鐵兵器毒槊的來源、色澤、質感和挖取場所及取出前須舉行祭奠儀式。金庸小說中玄鐵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描述卻也與之相符。

古代加工隕鐵技術自然是罕見和珍稀的,但隕鐵兵器依然屬於鐵製兵器,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神奇、誇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