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保險企業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至今已陸續公佈,“銀郵系”9家險企共斬獲336.54億元保險業務收入,並實現6.86億元的獲利總額,整體仍在寒冬中享受着“小陽春”般的溫暖。

  然而其中的光大永明人壽情況並不如整體樂觀,13.53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4%的細分市場佔比已無法繼續使其維持其前兩季度的勉強盈利,第三季度終以虧損60餘萬元收場。然而這家壽險企業的問題僅僅是在盈利之路上齟齬難進?在翻閱歷史信息披露的過程中,《華夏時報》記者發現,該公司本年三個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存在着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問題。該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經與公司財務人員諮詢得到反饋,是在統計口徑方面掌握有所偏差,把累計和當季值混淆了,屬於財務人員失誤,目前正在想如何調整,糾正該錯誤。

  膨脹的收入,縮水的利潤

  光大永明人壽自2002年成立,在經歷了十年虧損後終於2013年開始盈利。2015年,光大永明人壽收穫31.22億元人民幣收入,至2017年末,這一數字已實現翻倍增長,收入達到70.81億元。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近幾年的收入高速增長並沒有給光大永明人壽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反而在近三年利潤逐漸從3.26億元降低至0.21億元,再次“在虧損邊緣試探”。

  收入與利潤的逆向變動反映的是企業盈利能力的降低,企業淨利潤率從2015年的10.44%跌至2017年的0.3%。其營業支出三年分別約爲52.04億元、66.1億元、82.42億元,同比漲幅分別爲26.83%、24.69%。

  其中如辦公和差旅費用,在2016年突然出現33%的增長。據一般經驗,此類費用若無特殊情況並不會出現太大變動,企業的公開資料中也未見對此情況的特別說明。同樣,企業2016年退保金3.69億元,而在2017年增長至數量的4.2倍,達到15.48億元。當年退保金增長額與保險業務收入增長額之比爲59%。

  然而,對於該公司收入與利潤爲何逆向變動?收入快速擴張的原因以及類似“辦公與差旅費用”,該類日常費用在2016年爲何有如此顯著的變化等問題,該企業相關人士表示,不便回覆。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公佈的本年度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保險業務收入”項突然變更統計口徑,原本二季報中的78.29億元收入在三季報中變更爲18.27億元人民幣,經本報記者推算二季報中的數額應是累計數,三季報中的對應數額是單季收入。

  對此,該企業相關人士回覆本報記者表示,經與公司財務人員諮詢得到反饋,是在統計口徑方面掌握有所偏差,把累計和當季值混淆了,屬於財務人員失誤,目前正在想如何調整,糾正該錯誤。

  本報記者諮詢了多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該失誤一般應先報監管再披露更正。不過,該公司內部人士表示,該問題無需上報監管,直接更新標註即可。

  此外,該公司本年度一季報中的季末保險業務收入爲60餘億元,對比2017年同期15餘億元的收入,近3倍的收入增長是“披露失誤”還是“另有隱情”?已公開資料中也並沒有相關說明。

  上述該企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主要原因在於2018年一季度公司主推一些在市場上比較具有競爭力的分紅型產品,並且是限時限量銷售。二季度開始推動業務轉型,主推一些保障類產品,這也是基於公司年度的業務節奏判斷,根據年初既定的業務節奏走的。”

  流動性風險與投資違約警示

  此次公佈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光大永明人壽第三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達到231.97%,達到監管要求,且比上一季度的221.1%略有提升,但仍低於去年的償付能力水平。從2015年的529.93%到2017年的249.42%,近年來償付能力逐年下降的趨勢如何控制也是光大永明人壽需要注意的問題。償二代體系下的風險綜合評級(IRR)制度將保險公司的綜合風險和經營狀況進行評級。其中,A爲風險最低,D爲風險最高。雖然二季度中,光大永明人壽獲得A級評價,2016年開年以來至今年年中,10個季度中僅有3次獲得了A級評價。

  不僅一直以來在虧損邊緣徘徊,光大永明人壽的現金流情況近期也不甚樂觀。2015年4.62億元的新增現金流在2017年降至淨流出5.6億元,經營淨現金流在2016年與2017年分別達到淨流出172.13億元和187.29億元的水平。在2018年3季度償付能力二代報告摘要中,對於未來1季度的淨現金流預期爲負,且超淨利潤數額,在某些壓力測試情景下,甚至遠超平均業務收入和水平。

  今年6月份,擁有AA評級的國企營口港務集團一則覆函引起業內廣泛恐慌,稱“由於資金短缺,營口港務集團對於‘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計5.3億餘元無力償還。”

  雖然此次違約風險提示最終“有驚無險”,營口港已按照合同約定將本期全部本息劃撥至本計劃託管賬戶,且有中國銀行遼寧分行的全額無條件連帶責任不可撤銷擔保,但鑑於在此前保險債權投資計劃從未出現違約情況,且該計劃涉及到13家保險公司,涉及金額較高,因而影響廣泛。違約潮下,爲險企的未來投資敲了一次警鐘,險資安全與投資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值得業界持續關注。

  “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於2012年12月由光大永明資管發起設立(光大永明資管是光大永明人壽99%控股子公司),募集資金規模爲20億元,期限爲7年,擬分四次償還本金。在6月20日之後,下一次付息日,即本年12月20日,也漸行漸近,而據報道,截至2017年底,營口港務集團短期資產236.51億,短期負債236.28億,流動比率僅爲1,另有長期借款324.84億元,短期借款156.90億元,以及即將在2020年到期,涉及金額62億元的四筆債券。償債主體能否順利度過下一付息日仍待觀察。

  對於“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12月付息日將至,償債主體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上述該公司人士亦表示無法回覆。

  服務能力與未來出路

  另外, 2017年“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結果顯示,光大永明人壽獲得B級別評定。據瞭解,改評價根據《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管理辦法(試行)》要求,設定了電話呼入人工接通率、理賠獲賠率、投訴率等8類定量指標,並在此基礎上對重要服務創新和重大負面事件分別進行加減分。保險公司服務評級按照得分從高到低依次分爲A、B、C、D四大類,具體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級。

  雖然“銀郵系”擁有強大的先天渠道優勢,但通常外部依賴性強,一旦遭遇宏觀經濟政策、資本市場或是合作機構策略等變化,高成本推動和高回報承諾換取的高增長勢必難以爲繼,對於服務能力的提升應受到更多的重視。

  而對於“銀郵系”險企未來發展需要面臨的最大外部環境限制,上述險企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銀郵系”險企唯一好處是它想快速賣出產品有渠道優勢,但在目前整體經濟下行,資產都存在很大的貶值風險,整個系統性的投資風險也會很大,投資可能血本無歸,也可能略有盈利,無法覆蓋賣出產品的成本,“銀郵系”險企的投資能力更需要檢驗。

  責任編輯:吳麗華 主編:冉學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