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黄河故道”地区海水稻首次试种测产和开镰仪式在山东菏泽曹县梁堤头举行。

  咱们都知道,“海水稻”是耐盐碱性水稻,专家现场初步预测此次试种亩产约500公斤。海水稻首次在菏泽试种成功,不但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还将对“黄河故道”地区的盐碱地有很大改善。盐碱地和滩涂上种水稻,既能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还能够节约原本有限的耕地资源,一举两得。

  

  既熟悉又陌生的盐碱地

  盐碱地一直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说它熟悉,是因为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多达16亿亩,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说它陌生,是以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代科学家都为治理盐碱地、恢复土壤活力不辍努力,但是直到近些年才有比较显著的成果。

  要想真正治理和改善盐碱地,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盐碱地的成因,因为有很多盐碱地都是因为大家在耕作和灌溉时方法不当带来的。

  除了海边和沙漠之外,盐碱地的成因大多是人为诱发的,和气候、人为耕作管理不当都有关系。

  

  盐碱地是怎么来的?

  从气候方面来看,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在这一“脱”一“返”之间,就会使得含盐量高的矿物质成份在土壤表面富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盐碱地,在较为严重的盐碱化土壤中,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从耕作管理方面来看,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新疆,不同程度盐碱危害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在黑龙江,盐碱地面积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还在逐年增加;在甘肃,因土地盐渍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亿公斤。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保护大熊猫一样去保护我们现有的耕地资源,牢牢捍卫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有盐碱化趋势的土地,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将其改良、并且最终加以利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

  关于盐碱地究竟可以被拿来做些什么,该如何有效加以恢复,我们来听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参奎柳参奎老师的观点:

  柳参奎:我们从国家报道出的公开数据来看,我们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但实际上可用的耕地面积应该有20多亿亩,其中又2亿多亩都是不太好的耕地,所以耕地面积其实比红线多不了多少。而盐碱地的面积根据报道,也接近一亿公顷,接近16亿亩,它的面积和耕地面积是大体相当的。如果从功效上看,盐碱地一般都可以被恢复成草地、草原,如果恢复成草原的话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比如牛羊的品质,再比如改善牛奶的奶源,从牧业上看都是由很大的帮助的。

  

  原本看起来没有肥力、荒草丛生的盐碱地,经过适当和必要的改良,完全可以成为草地、草原,而在我国发展节粮型农业的背景下,草地农业正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编 辑:孟然

  统稿编辑:何鹏

  责任编辑:张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