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练的个人训练及实际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洞察力、分析能力、人格魅力等等,所有这些综合素质,都决定了这位教练所提供的”健身服务“,到底是单纯的”钟点服务“,还是某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支持”。所以当贾斯汀邀请我去“练吧”主办的健身行业圆桌论坛成都站做分享时,我就在想,或许,我可以聊聊我作为跨界健身教练,实际是从客户转变为教练以后,我的职业愿景,以及作为健身教练个人成长方面的分析和思考。

撸铁课

作为跨界进入健身行业,两年内从健身达人转身为独立线下工作室经营者的我来说,无疑有一个看起来相当不错的开局:自主研发的训练体系、高质量的合作伙伴、相对稳定的学员和自媒体推广获客平台。

这“看起来不错”的开局,曾经吸引到不少健身教练、行业观察者和资本猎头对我发生了兴趣,有通过网络想要了解我的,也有亲自到工作室来参观学习的,然而,他们最后都发出了一声森森的感叹:

看起来很美,但要复制却非常难。

我的优势,其实也正是我最大的壁垒:从工作室经营、发展和扩张的角度来说,我现在的优势越明显,发展壮大就越难。能吸引到资本的可能性就越低。

所有的参观同行一去不返,只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贾斯汀先生对我说:虽然你的模式很难复制,特别依赖于教练的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但是,你还是希望你可以总结出一些对行业内其他教练和工作室有用的经验,哪怕是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用户,也是对行业的贡献了。

贾斯汀和我一样,也是跨界进入健身行业的人士,所不同的是,他以财经记者的身份进入健身行业之后,并没有成为健身教练(虽然他体型还不错),而是依然发展了自己的专长,成为健身行业的新锐观察者和分析师。

他对我提的建议,也让我发现,虽然立在我面前的工作室发展壁垒很高,但是从健身教练个人成长的角度,我的存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我自己就常常会反思,到底我们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健身教练?健身教练的核心价值何在?健身教练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在我们基于微信群刚开始做线上训练营“红树营”的时候,第一期,我请驻营教练张教练做开营致辞,他说了五分钟,一句废话都没有,其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他说:

我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健身的技术支持

在大众眼中,教练更像是领操员或者指导员,前者的印象来自于各种健身视频,前面一个教练可劲儿跳,后面数位学员跟着比划;后者的印象来自于相对安静的私教,教练为你喊动作个数,规范和调整你的动作。

我们更习惯于从“服务”的层面来认知健身教练,很少看到服务内容里面的技术含量

教练的个人训练及实际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洞察力、分析能力、人格魅力等等,所有这些综合素质,都决定了这位教练所提供的”健身服务“,到底是单纯的”钟点服务“,还是某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支持”?

我十分认同老张说的,健身教练,首先提供的是技术支持,是如何安全、高效、持久地进行运动、锻炼的技术支持。

既然是“技术支持”,那么就一定包含如下内容:

1.技术本身的知识含量和经验积累。

2.实现技术支持的必备技能:洞察力、表达力、沟通力以及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

3.实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4.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

往往我们会用1、2、3、4来要求一位大学教师、医生、人文学者;用1、2、3来要求一位中学老师;用1、3、4来要求一位科学家;用4来要求一位艺术工作者……以上都是能够得到大众尊重的职业,而一提起健身教练,却只是:体型健硕。然后,没了。

所以当贾斯汀邀请我去“练吧”主办的健身行业圆桌论坛成都站做分享时,我就在想,或许,我可以聊聊我作为跨界健身教练,实际是从客户转变为教练以后,我的职业愿景,以及作为健身教练个人成长方面的分析和思考。

而以上这些,又都是和我对学员以及行业的观察密不可分。

我越是了解我所服务的女性群体,越是更了解自己,越是被激发出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个人追求,越是想帮助更多的女性,实现可持续的身体管理,并从解决身体问题出发,进而解决生活、人格和精神方面的困境。

其实对我个人来说,健身教练正是我寻找了多年的“完美职业”,因为我喜欢身体的运动,喜欢思维带来的深度愉悦,喜欢研究琢磨,喜欢和人沟通、洞察人性,也喜欢表达自己,喜欢写作,喜欢对着很多人说话,喜欢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我的所有专长和兴趣,喜欢做的事情,健身教练这个职业,都为我提供了出口和平台。

5月9号,我将在成都分享以上我所提到的这些个人经历、思考和分析,并帮助我的学员,传达她们的健身需求和对健身教练的要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发言,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更多喜爱健身的女性。

5月9号开完会,我会在成都再停留一晚,10号回乐山看望我爸妈。不知道成都的读者,有没有时间一聚?咱们可以找一处咖啡厅聊聊,也可以找个户外比划比划,有想法的读者请微信小窗我,咱们商量一下。

期待一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