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力提升自己的實力,時刻保持着一顆謙遜的心,行事低調且有所保留,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一次考試你能考一百時,你說你能考八十,那麼想要捧殺你的人就會說你能考九十,而最後大家發現你考了一百,那麼他捧殺你的目的不但沒有達到並且還幫助你了,讓他人認爲你很謙虛。國君正,就沒有人不正。

名聲是每個人都想擁有,擁有名聲的同時還會給自己帶來影響力,好的名聲讓你受人尊敬,壞的名聲讓你受人唾棄。但是一個人的名聲,千萬不能超過自己的實力,一旦你的名聲超過了你的實力,那就是名不副實,這就屬於欺騙,哪怕不是你自己想擁有的名聲,也很可能會給你帶來災難。並且每個人都想要一鳴驚人,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就算真的成功,自己的累計也會很快就跟不上消耗。所以,我們在希望名聲擴大的同時,要做到的就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實力,並且時刻提醒着自己,實力提升的速度要超過名聲的提升速度,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走向成功。


《孟子》原文:

孟子曰:“人不足與逋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孟子說:“個人的事不值得過於指責,政治的事不值得過於非議。只有君子才能夠糾正國君內心的錯誤。國君仁,就沒有人不仁;國君義,就沒有人不義;國君正,就沒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國君品行端正,國家就安定了。” 孟子說:“有意想不到的讚揚,也有苛求完美的詆譭。”


最後一句說明了讚揚和詆譭通常會共同的來到,人們都很在乎自己的名譽,但是其實名和譽都是虛假的東西,沒辦法依靠。有時候你並沒有做什麼事,別人也有可能因爲喜歡你而誇讚你,同時,別人也很可能會因爲誤解你而詆譭你。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常見的,因爲人在讚賞他人時總喜歡誇大,但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高尚道德,也隨時準備好去貶低對方。而如果你的實力在你的名聲之下,那是最危險的,一旦被人打回原形,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在商紂王時期,孤竹國的君主墨胎初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老二亞憑和三兒子叔齊,墨胎初打算讓三兒子叔齊爲繼承人,但是墨胎初還沒有下詔書就去世了,所以按照禮儀規矩應該由老大伯夷來繼承王位。可是伯夷認爲應該按照父親的遺願讓叔齊來擔任國君,而叔齊認爲如果自己當了國君,就是對兄弟不義並且與禮儀規矩不符。所以兩人都不願意擔任國君,最後兩人都離開了孤竹國,而二兒子亞憑也因此被推上了王位。後世也因此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兩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還能夠做到謙讓是非常可貴並且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認爲伯夷和叔齊的做法是非常錯誤,並且不負責任的,他們讓最名不副實的人成爲了君王,這對於亞憑和國家百姓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我們的毛主席就曾經批評這兩人,是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的人,不值得稱頌。


而通常越對你好的人,越是容易去吹捧你,但是我們不能因此爲傲,我們要知道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害的,因爲我們並有與名聲匹配的實力。有個詞語叫做“捧殺”,意思就是過分地讚揚和吹捧,來達到被讚揚者變得虛榮自負,而遭到他人的反感。捧得越高,就摔得越慘,在現在這個充滿輿論的社會,殺人的不一定是刀,捧殺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手段。


我們知道項羽在垓下之戰失敗之後,一路逃到烏江,烏江亭長都勸項羽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項羽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爲由拒絕,並且自刎於烏江。項羽不是不知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也不是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之所以一次戰敗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正是因爲之前項羽的地位被吹捧得太高,他並不是自殺,而是被自己的名聲所殺。


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力提升自己的實力,時刻保持着一顆謙遜的心,行事低調且有所保留,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一次考試你能考一百時,你說你能考八十,那麼想要捧殺你的人就會說你能考九十,而最後大家發現你考了一百,那麼他捧殺你的目的不但沒有達到並且還幫助你了,讓他人認爲你很謙虛。但是能夠應對他人捧殺的前提就是,你有着“一百分”的實力,所以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的實力增強的速度超過名氣提升的速度,只有這樣才能讓他人找不到理由詆譭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