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看來,用言語行動來教導大家知道仁義禮,就叫做教化,而一個人能負起教化的責任,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老子告訴我們,仁義禮這些,都是社會亂了,才需要的東西。

老子說: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他認爲我們人類的歷史,有道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仁、義、禮,根本不需要;國家很平靜的時候,不需要愛國的義士,因爲他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自己的國土,亂世纔要有忠臣,平靜的時候,要那麼多忠臣幹什麼。 商品詳情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我們整個社會的亂源,就是從禮開始的。從儒家的觀點來看,會覺得老子的批評好像太苛刻了。其實老子的意思真的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老子只是在看演進的現象,他重視自然,因爲自然現象是很重要的。

歷史有道的時候,沒有仁、義、禮,因爲不需要,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沒有這個需要。用今天的話叫做沒有市場,沒有需求,所以就沒有貨品。

失了道以後,大家就開始講德。失了德,大家對良心不相信,那隻好講仁。商品詳情

其實老子是非常瞭解孔子的,因爲孔子爲了有教無類,爲了讓廣大的人都能夠了解道理,他提出一個仁。他感覺有很多人,直接跟他講道,他不一定聽得懂,當然這是孔子的好意。所以他直接說,你能夠有仁心,就很好了。 仁心就是你不能有功利性,我們今天叫目的性。功利性太強,是不可以的。但是後來假借仁義道德的外衣,行不仁之事的,大有人在。

後來到了孟子的時期,天下實在太亂,大家幾乎都不相信良心,幾乎把孔子所講的仁,當作是考試用的,當作是一種理想,所以孟子不得不挺身而出,說要義。 義就是你要合理,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但是我們越來越有目的性、功利性,以至於現在連利連義都很普遍化了。再往後,只好講禮,然後繼續失禮,不合禮。 商品詳情

越演變,社會越亂,就表示人對人的忠誠已經沒有了,人的信用已經越來越薄弱了。 整個社會就是因爲我們重視禮而開始混亂,這不是禮的罪過,而是人的罪過。

現在很多人說,只要有禮貌就好。面帶笑容,講話很客氣,完全沒有真心,這種人非常多。他們認爲禮就夠了,但是我們不應以禮貌爲滿足,因爲 禮上面還有個層次叫做義。義就是說,我該出手時我要出手,我該幫忙時我要幫忙,我該救急時我要救急。義,多少還是有心的,多少還是做給人家看的,多少還是需要人家表揚的。因此 義要提高到仁,仁是沒有什麼表揚不表揚的,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你們認爲我做好事,那也是你們的事,你們認爲我只是說,那也無所謂,反正不管就是了。繼而 一步一步向道提升,這纔是老子真正的用意,不要弄錯。商品詳情

孔子當年就講過,古代做學問的人是爲自己做的,現在做學問是爲別人做的。孔子當時就有這樣的感慨,今天依然如是,我們更應該要好好去反思: 爲什麼我們會一代不如一代?道理是什麼?就是 因爲我們受了外界太多的的引誘,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內心。我想這纔是《道德經》到了今天,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