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目前来看,就在双槐树。”在5月7日举行的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的现场,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如是说。据悉,该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特征……

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左右,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一系列考古发现为其打上诸多“最早”的标签。因遗址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黄河流域唯一,且规格最高的都邑性质中心聚落

双槐树遗址东西长1500米左右,南北宽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迄今为止,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版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在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两道墙体在中心居址的东南端呈拐直角相连接,在拐弯处和东端35米距离范围内各发现门道1处,两处门道位置明显错位,形成较为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是目前已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布局结构最为完整、最具规划性的墓葬区。

通过对比既往在周边范围内所发现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以及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后,考古人员发现,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它的北面有黄河这一道天然屏障,其他的遗址呈扇面分布在双槐树遗址的南面,各司其职,而双槐树正好位于扇把的位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告诉记者。

“通过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等各方面分析,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而以它为中心的这个聚落群,也是这个时期、这个区域规模最大,且唯一的大型城址群。”顾万发说。

它为中华文明礼制核心,提供了来源

“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神圣的数字,尤其在建筑学和文化信仰里,‘三重’这种结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宫城皇城最标准的配备,而这种结构,在距今5300年前后的双槐树遗址我们就能看到。”顾万发谈到双槐树遗址的三重环壕时说道。其实,像三重环壕这样象征中华文明核心礼制的雏形在双槐树遗址并不在少数。

那些中心居址内的建筑,不管是从规模、布局结构和相关建筑的礼仪性质都已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的特征。尤其是在中心居址前面,有一处面积巨大且曾被多次使用的大型夯土基址。

在这个基址上有目前国内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单座建筑基础,还有一处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则已初步具备了大型宫殿建筑的特征。“这些都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顾万发说。

最关键的发现,还要数中心居址内代号为F12房址前,以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早在2019年6月,与双槐树同时期的青台遗址也曾发现有北斗九星的遗址。

顾万发介绍说,结合此前青台遗址的研究,目前已经确定,这个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的方向吻合,“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一般古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活动”。这就说明,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并且已经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

还是这座代号为F12的房址。其面积达到了220平方米,并且位于中间位置。在它的前面不仅发现了“北斗九星”,在建筑中心还发现了一头面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它的位置刚好在北斗九星的上端,对应北极的位置。”顾万发介绍说。

古人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因此古人认为北斗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而北极星又有帝星的称号。

“可见这间屋子里并不是普通人,而把北斗九星和象征北极的麋鹿都放在他屋子前面,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典型代表。这些发现都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顾万发说。

它代表了延续不断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

双槐树遗址最为著名的出土物应该就是一枚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这枚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的牙雕蚕,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

“这正好与青台和汪沟出土的彩色丝绸相互印证。能够比较确定地说,这里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早产生丝绸的地方。”顾万发介绍说,虽然这一时期全国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从这一角度讲,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河洛古国,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再结合在双槐树遗址中的其他发现,一个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军权、王权,重视民生,重视农桑,重视人口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追求社会长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的文明发展模式逐渐显现。

也正是这一模式的主体,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

“世界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生生不息,是与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发展模式密不可分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是说道。

它是黄河文化的根,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王巍说,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在同时期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社会分化程度最明显。它的发现,将帮助人们持续理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文化凝聚力。

与会专家分析说,双槐树遗址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此外,这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编辑 袁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