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邱志傑四本新書《劇透》《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與讀者正式見面。日前,邱志傑新書線上發佈會舉行,與讀者們展開一場藝術與文學、史學、哲學的對話。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朱德蒙

  是歷史,也是中國人恆常的生活

  邱志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實驗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1996年中國最早的錄像藝術展《現象與影像》策展人。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2003年以來投身於當代藝術教育。其“總體藝術”理念以文化研究爲基礎,發展出一種將觀察、造物、現場、事件、寫作和策展等糅合於一體的實踐,尋求藝術與人生、藝術與社會的貫通。

  邱志傑四部新作,《無知者》是作者2003-2015年在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任教期間一系列的教學札記,全書就當代美術學院的體制、藝術教育的本質、藝術創作能量與規劃、課程設計與寫作等提出了諸多前瞻性的洞見。《失敗者》包含了作者2003—2016年在中國美院所做的富有穿透力的劇場腳本,參觀和考察韓國、印度與中國臺灣、西藏、曲陽等地所撰寫的極具思想力的藝術筆記,還有書法、素描和藝術市場等深度文論。《實驗主義者》則是一本關於實驗藝術與實驗藝術教育的思考總彙,附300幅彩圖。《劇透》即《金陵劇場角色繡像》,是一套散文、書法、繪畫三位一體相得益彰的天才創作。

  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指出,我們的文學在當代藝術面前有一點根深蒂固的自卑,邱志傑的藝術則是總體把握世界的實踐方式,包括他的身體狀態、吞吐量、作爲工匠的技藝……從身體到心智,是一種全面的實踐方式,而文學只有上溯到甲骨文時代,才既通天又徹地,達到近似巫的狀態。《劇透》有這種氣概,這部作品描寫的既是歷史,又是中國人恆常的生活。藝術評論家、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也評價,邱志傑“代表了年輕一代中國藝術家新的憧憬與理想……在邱志傑的作品面前,我們能夠獲得生命體驗與生命顯現的同一性。”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自古即有

  新作出版,發佈會上,談起當下大衆對藝術的諸多誤解時,邱志傑特意解釋。他指出,“誤解”主要表現爲三種,一種認爲藝術是自我表現,“自我是促成作品的工具,在做作品時,你的小自我變成了大自我,實際上造成自我的發展”;一種認爲藝術家都是“神經病”,這種誤解主要來自浪漫主義,實際上高手靠方法,靈感招之即來,真正的藝術家與科學家非常相近;此外,還有“天才論”,“實際上,3萬年來,藝術基本不講靈感。天才不能幫助一個人做出好作品。一個好的美術學院應該是‘有好的方法’的學院。《實驗主義者》一書對此進行深入而全面的探討。如去年,中央美院第一次在招生考試中加考了邏輯和數學,結果招進來的大一生素質碾壓大三生。因爲終於招進講道理、聽道理的人了。”

  此外,面對大衆關心的人工智能的問題,邱志傑認爲,實驗藝術學院包含三個板塊,即科技藝術、實驗藝術和社會性藝術,目前自己正在往前推的是科技藝術。至於藝術如何與技術共存?邱志傑則表示,技術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防止技術作惡。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自古即有,比如我們現在看越王勾踐劍,是一件古代藝術品,但實際上,它是當時尖端技術。科學就是一種藝術,藝術就是一種科學,技術就是人文的一部份。

  最後,邱志傑補充,實驗藝術往往被人們與“冒險的”“前衛的”“不成熟的”“隱喻性的”等詞彙相連,實際上,實驗藝術的方法是從自然科學方法論中形成的方法,兩位哲學家笛卡爾和培根進行了明晰的表述,這種方法自古都有人在使用,只有經過實驗證實,才能創新。世界上並不只有一種藝術,有很多不同的實踐,由於現實世界是有毒的,大多數人不知不覺成爲囚徒,而藝術則是一種“把自己弄醒的解藥”。這種方法也可以代入文學、科學、經濟,因爲文史哲藝是不分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