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掃盲、普九、普高到創強、均衡發展

再到推進教育現代化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回首過去

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

韶關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

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教育發展路程:

2014年,我市成功創建爲粵東西北地區首個省教育強市;

2017年,我市作爲全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範區,全面推進“縣管校聘”改革;

2018年,市教育局獲得全國學生資助工作推薦學習單位榮譽稱號,3月,投資6億多元的韶關學院韶州師範分院新校址正式啓用,拉開了我市教育資源整合的大幕;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有6個縣(區)成功創建爲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剩餘4個縣(市)的申報材料省教育廳已公示。

教育投入不斷加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今年9月1日,湞江區改擴建的一所小學——黃金村中心小學順利開學,黃金村中心小學的改擴建是省棚改項目的重點民生工程,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比原來擴充了600多個學位,切實解決了原曲仁礦棚戶區改造項目田螺衝安置區12500戶礦工及周邊村民子弟就近入學問題。

9月1日,改擴建小學——黃金村中心小學順利開學。資料圖片

這正是韶關基礎教育

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的生動縮影

事實上,今年全市各縣(市、區)在9月新學期投入使用的新建及改擴建普通中小學校就有22所,新增學位12913個。新建及改擴建幼兒園有22所,新增學位3975個。這意味着,孩子不用擠在中心城區,也可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據統計,10年間,我市共投入33億元用於教育創強,全面改善了中小學校、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新增校園面積57萬餘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積143萬餘平方米,維修改造教學樓、綜合樓761幢。

通過加大投入,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完全達到國家要求,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市一級幼兒園覆蓋率由2002年的0.03%提高到2017年的23.7%;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由2002年的53.90%提高到2017年的98.27%;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02年的63.50%提高到2017年的98.32%。

早在2009年,我市就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創建省教育強市的目標,2010年,要在全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率先實現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目標。2014年8月,我市成功創建爲省教育強市,併成爲粵東西北地區首個省教育強縣(市、區)100%覆蓋的地級市。

學校佈局不斷優化 教育資源更加優質

很多人記憶猶新:今年3月,百年韶師搬入了新校址。總投資6億多元,佔地總面積約136畝的韶州師範分院新校址正式啓用,意味着我市教育資源大整合的首戰告捷。

韶關學院韶州師範分院新校址。資料圖片

2016年,我市印發了《關於理順市區基礎教育辦學體制工作方案》《韶關市區教育資源整合方案》,規劃到2019年,大手筆投入約16億多元,通過搬遷、撤併、新擴建學校(幼兒園)20多所等舉措,進一步優化市區學校佈局,使小島片區向外疏散師生近6000人,促使公辦學校、幼兒園全覆蓋。

近年來

韶關教育持續優化學校佈局

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早在2009年,省實施新一輪中小學佈局調整工程,經過近十年的佈局建設,我市義務教育學校由原來的527所調整爲現在的300多所,教育資源得到了明顯的優化。近十餘年來,我市先後共三次對市區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佈局結構調整,對規模小、辦學條件差的中職(中專)學校進行撤併,對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進行資源整合。通過調整撤併,將全市的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由1999年的60多所調整到目前的18所,極大地優化了職業教育結構,提升了辦學效益。

縱深推進教育改革 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南雄作爲我市“縣管校聘”試點地之一,目前已有3817名教職工參與聘任、361名教師參與學校交流,初步解決了教師配置不合理、師資配置不均衡、教師流動性大等問題。

湞江區風采實驗學校3000多學生在原韶師所在地就讀。資料圖片

2017年6月,我市被教育部批准爲第二批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國家級示範區,是全省唯一一個地級市。韶關作爲全省第一個以市爲單位全面推進開展“縣管校聘”改革的地區和全國改革示範區,一年多來,積極探索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破解教師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問題爲導向,出臺了六份指導性文件,探索建立了七大機制,爲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提供了政策保障。

“縣管校聘”成效:

編制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崗位聘用基本得到落實,教師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師只進不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師合法權益得到提升。

2018年韶關市公開招聘教師1013人,比2017年多招錄203人;

全市中小學調整交流教師1792人,教師交流比例達7.2%;

全市教師工資水平與公務員工資水平、城鎮教師工資水平與農村教師工資水平“兩相當”;

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生活補助從人均900元/月提高到人均1000元/月的政策落實到位,全市共有12040名山區教師受益。

四十年的教育改革路

讓韶關教育“硬實力”與“軟實力”不斷提升

讓所有的孩子都能

“有學上”“上好學”“不失學”

爲人生出彩插上教育的“翅膀”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汪露蓉 通訊員 盧升

編輯:劉青

責編:巫寅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