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早已成爲常態。這同樣也反映了城市對於補短板的渴望。

近段時間,坐落於廣東北部的一座城市——韶關,格外熱鬧。3月25至26日,第六屆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在此舉行,梳理總結、交流各地示範區建設經驗做法,部署下一階段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任務。

北京石景山區、鄂爾多斯、淄博、洛陽、株洲、宜賓等多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的代表,到此實地走訪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韶關數據中心集羣湞江片區等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項目和重點園區。

對於這些來學習交流的老牌工業城市來說,“產業升級轉型”正是補短板的重中之重,各區域代表此行的一大主題也同樣如此。

衆所周知,老牌工業城市憑藉着磷礦石、天然氣、石灰岩、煤炭等優質礦產資源,曾經歷過一段輝煌的工業時代,併爲整個工業體系建設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過,隨着城市的發展,一些弊端開始顯現出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產業技術工藝老化、人口流失等問題,使得老工業城市發展陷入瓶頸。

這也表明,產業轉型已迫在眉睫。爲帶動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振興發展,“十三五”期間便開始建設20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在此過程中,這些城市在保持工業底色同時,還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向韶關學什麼

對於韶關來說,第六屆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此舉行,有經驗可借鑑,亦有合作空間可以挖掘。

與衆多老牌工業城市相似,新中國成立後,韶關藉助“小三線建設”契機,建成華南重工業基地,培育了20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同時也爲粵北地區工業提供了發展機遇,薈萃和培養了一批人才。

經過了數十載的積累,韶關在金屬鑄鍛件、冶金、液壓油缸、礦山機械、齒輪等領域擁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優勢,創下廣東第一輛汽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空調等諸多“第一”。

鋼鐵、機械等產業也是韶關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但由於長期侷限於傳統產業領域,韶關礦產資源逐步枯竭,2019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由此,韶關開啓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探索之路。

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基礎上,面對“生態門檻高、用地約束緊”的轉型發展難題和挑戰,韶關率先推出“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改革試點。

把舊廠房和閒置土地改造爲現代產業園區,引進上下游企業,牽引帶動傳統產業從粗放、低技術水平、高消耗轉向集約、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在此過程中,韶鋼、韶冶、東陽光等一批傳統產業開始“二次創業”。

例如在韶關市曲江區,寶武集團廣東中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韶鋼”)的廠區內,特鋼生產線在有序生產,工作人員則在另一側的智慧中心內,在屏幕前觀測幾公里外的高爐生產。

據瞭解,2018年12月,這座由停產廢棄的老廠房華麗變身的韶鋼智慧中心實現整體切換上線,這是行業首創的鋼鐵智慧中心,實現了鋼鐵生產全流程的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和大數據決策。

在數字化創新推動下,韶鋼實現了高爐穩定高效生產,在同行業同類型高爐中產量、焦比、煤比等關鍵指標均居前列。此外,韶鋼的產品廣泛應用在高端製造行業,成爲東風日產、比亞迪、吉利等企業的供應商。

從全省範圍內來看,在智能化升級改造方面,韶關正在提速。據統計,2023年韶關全市完成技改投資增長44%、創8年以來最高增速,推動12個項目成爲廣東省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入選省製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不過,在產業轉型升級賽道上,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只是其中一點。

讓韶關脫穎而出的則是“東數西算”工程。

相較於廣東省內其他城市而言,韶關在自然環境、能源電力、網絡資源等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是華南地區打造大數據產業集羣的最佳地點。自承接“東數西算”工程以來,以大數據爲代表的新興產業已然集聚成勢,幫助在數字化升級中實現持續增長。

當前,韶關已簽約落戶四大電信運營商、騰訊、阿里雲、天翼雲等項目超60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並建成中國算力網粵港澳大灣區算力調度中心。力爭到2025年,打造千億級的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產業集羣。

這也意味着,在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產業等領域,韶關還有深度合作的潛力可挖。

借鑑老工業城市

不可否認的是,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是老工業城市頗爲關注的領域。除此之外,其它城市的轉型案例,也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作爲製造業大市的株洲,製造業歷來是其城市發展的優勢所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株洲就誕生了株冶、331、株洲車輛廠、南車(中車)、株化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340多項“第一”。

直至現在,大國重器算是株洲的“土特產”,比如IGBT芯片、航空發動機、深海機器人等。簡而言之,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海里遊的,株洲都能造。

長年積累的基礎,讓製造業成爲株洲經濟的重要支撐——2022年株洲製造業佔全部地方稅收的比重首次超過房地產業,成爲第一大稅源。

不過,與衆多老工業城市一樣,在發展歷程中,株洲也面臨資源、環境、生態等諸多掣肘問題,工業急需轉型升級。近些年,株洲也正結合地方優勢產業,在高端裝備、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佈局新興產業集羣。

稍有不同的是,在產業轉型的路徑上,株洲特別捨得花錢在科技研發。

2024年株洲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株洲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7%,連續5年穩居全省第一。研發投入強度高於全國2.64%。從往年的數據來看,科技創新對株洲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已上升至65%。

與此同時,株洲還重點瞄準先進製造業關鍵環節,支持優勢龍頭企業攻克核心技術,產生了全球首輛氫能源智軌電車、全球首個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工程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這些種種成果,足以看出株洲正在以創新打造“製造名城”核心優勢,對全國老工業城市的轉型發展有着重要的借鑑價值。

不止株洲,四川宜賓在產業轉型上的做法,同樣值得參考。

作爲“長江第一城”,提到宜賓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煤炭、酒都、竹海,但現在,這座城市已經培育了產值千億的動力電池產業羣。

時代週報記者在第六屆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了解到,作爲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宜賓過去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白酒、煤炭等傳統產業,“一黑一白”工業增加值佔比一度超過60%。在面對傳統產業轉型時,宜賓抓住“雙碳”的機遇,選取綠色新能源賽道作爲主攻方向,積極構建動力電池、光伏等產業集羣。

然而,宜賓的做法並未止步於此,在此基礎上,通過推進高校建設,爲經濟轉型提供智力支撐。

具體來看,宜賓正推進大學城、科創城建設,強化人才培育。選取基礎條件最好的臨港經開區,高標準規劃建設36平方公里的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圍繞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招引落地四川輕化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宜賓研究院、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等產業對口高校和科研機構。

與此同時,宜賓還通過產教融合,加速專業人才培育。搶抓全國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市建設機遇,整合各類資金400餘億元設立產教融合專項基金庫,引導智力密集型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院校辦學,合作共建白酒、新能源汽車等現代產業學院,推動人才培育和市場需求精準匹配。

這也意味着,宜賓正探索產業轉型與人才培養的“同頻共振”之路。

如果跳出單個的城市來看,面對着迅速發展的時代,在智能化轉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融合之下,老工業城市也將從中探尋到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