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出臺《關於按系列(專業)修訂或制定我省職稱評價條件標準的指導意見》,提出自今年起不再統一制定全省跨系列(專業)評價條件標準。師德、醫德等道德品質考覈不合格者,3年內不得參評職稱,實行“零容忍”。

醫生和教師是兩個特殊的職業,一個醫治生理上的疼痛、心理上的困頓,拯救人的生命;一個承擔着教書育人的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備受人們關注。醫生和教師都是極其龐大的羣體,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打交道的對象,從我們自己學生時代的學校教育再到下一代的學校教育,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與教師交往。醫生也是如此,從呱呱墜地到垂垂老矣總要與醫生結緣。但是近些年頻頻發生的一些惡劣事件,將教師和醫生推至風口浪尖,既有醫生不顧病情開出高價藥,也有醫生服務態度惡劣,引發醫患糾紛;既有教師性侵學生,也有教師上課不好好講,下課到補習班講的扭曲教學,讓教師和醫生成爲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備受人們詬病。

教師和醫生本該是備受尊重的職業,卻經常引發衆怒,這與一些從業人員缺少內在自我約束有關,由於一些個別極端事例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讓公衆對教師和醫生的德性產生懷疑,對潛在的可能的危險心存擔憂。甘肅將師德、醫德等道德品質納入職稱評價標準,從硬指標上對教師、醫生提出要求,明確職稱評價的底線和紅線。如果師德、醫德不過關那麼職業晉升之路就被斬短,將個人發展與德相連接,職業前途與德相通,成爲一個利益關聯體,給教師、醫生敲響了道德品質的警鐘,呼籲道德品質的歸位,鼓勵醫生要有“醫者仁心”、教師要做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真正配得上這偉大的職業,不負人民的殷切寄託。

甘肅將師德、醫德等道德品質納入職稱評價,也反面說明道德品質的作用日漸減弱,本是個人內生性的自律,卻不得不以政策做硬性要求。部分教師、醫生在現代社會中漸漸成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遺忘了“德不孤、必有鄰”的道德雍容,擱置了“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道德修爲,放棄了懷瑜握瑾的道德追求,個人內在的道德自律坍塌,作出一些侵犯他人、擾亂秩序、危害社會的惡劣行徑。

在職稱評價標準上作出約束、限制,將失信人員納入失信黑名單,確實有利於規範醫生行醫行爲、教師教學行爲,但更多我們還需要追根溯源,將傾向性苗頭扼殺在搖籃裏,幫助教師、醫生正其根、固其本。在教師、醫生的年度考評中,要認真對待學生、患者的評價結果,用好多方的測評結果,不能只是一評了之。學校和醫院要做好從業人員的道德培育工作,堅持以道德立人心,幫助他們精神成人,引導他們將道德作爲人的底線,先成爲人後纔是教師、醫生,不能忘記做人的根本。教師、醫生也要做到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文/葛豔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