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36

【原文】

先生尝语学者曰:「作文字亦无妨工夫,如『诗言志』,只看尔意向如何,意得处自不能不发之于言,但不必在词语上驰骋。言不可以伪为。且如不见道之人,一片粗鄙心,安能说出和平话?总然都做得,后一两句,露出病痛,便觉破此文原非充养得来。若养得此心中和,则其言自别。」

【导读】

王阳明早年曾出入词章之学,深知文字其实并不妨碍工夫,关键在于表达志向的言必须出自中和的本心。

拾遗37

【原文】

门人有欲汲汲立言者,先生闻之,叹曰:「此弊溺人,其来非一日矣。不求自信,而急于人知,正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也。耻其名之无闻于世,而不知知道者视之,反自贻笑耳。宋之儒者,其制行磊牵,本足以取信于人。故其言虽未尽,人亦崇信之,非专以空言动人也。但一言之误,至于误人无穷,不可胜救,亦岂非汲汲于立言者之过耶?」

【导读】

王阳明一生著述极少,他向来不主张“汲汲立言”,在他看来,立言不足以动人,而实行则可取信于人,此外立言有误则有可能误人无穷,贻害不浅。

拾遗38

【原文】

先生与黄绾、应良论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应良疑其难。先生曰:「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磨刮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办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也。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蔽,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向时未见得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也。」

【导读】

圣人之心如明镜,良知本体澄明,纤尘不能染。而常人之心乃未开之镜,积满尘垢,必须用功除去尘垢,然后复得镜明。

拾遗39

【原文】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先生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则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导读】

王阳明主张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因此不能等到思虑纷杂之后再考虑强制禁绝,而必须在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无一丝私念欲望,纯是天理精明的状态,这正是《大学》所谓的“知止而后有定也”。

拾遗40

【原文】

一日,先生喟然发叹。九川问曰:「先生何叹也?」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九川曰:「亦为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疑?」先生曰:「然!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辨?只得开圹,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也。」

【导读】

    王阳明感叹“良知”二字本是千古圣学之精髓,然而却沉埋数百年,后人不能识得这一本体,只在知识分解上用功,结果闻见越广博,给道体添加的障碍越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