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錄滄桑歷史 開啓塵封記憶—感受歷史變遷的柴胡店鎮

人們常說的老照片,國際上大體是指在1953年之前擴印的照片,因爲這之前的照片感光層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成分,色調也比較豐富;而1953年之後,大部分相紙中加了熒光增白劑,成本降低了,照片看起來更白了,但也失去了部分層次感。在中國,對老照片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比如著名的《老照片》叢書以20年前的照片爲界。當然也可以說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

建國前,柴胡店鎮轄區僅有少數個體手工業,僅生產一些生產和生活中所需小產品。柴胡店鎮工業自1970年開始興辦,1975年開始興建柴胡店煤礦、石料廠,1977年先後建立了鎮辦磚廠、煉焦廠、建築隊,工業生產漸次發展起來。1985年建立了再生膠廠、木器廠等工業。1986年,劉村煤礦、黃莊煤礦開始興建,已擁有煤炭、機械、建築、建材、橡膠等行業。

歷史上,柴胡店轄區林木比較茂密,森林鳥獸也比較多。至建國初,轄區內除有果樹6200餘畝以及原地主的墓地松林13處約350畝外,東部低山丘陵區宜林地約2.3萬畝,大都岩石裸露、草木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急劇惡化。建國後,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1952年冬至1953年春,進行了林業資源調查和分山劃界,落實了山林權屬,號召植樹造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林業發展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人民公社化後,因文教助理幹部不能專職專用,中心小學校長逐步行使文教幹部的職權。1957年,掃盲幹部稱農民業餘教育輔導員或文教助理幹部。1966年,成立教育革命小組,簡稱“教革組”。1979年2月,柴胡店人民公社恢復中心小學取代了教革組。1986年3月,柴胡店鎮建教育委員會,教委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鎮長兼任。中學、小學、幼兒園和成教分設四個中心,各自形成管理體系。1991年,鎮教育委員會設立教委辦公室,主管“四個中心”的工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