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中國開啓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四十年間,中國人民用辛勞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用勇氣和膽量鑄就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輝煌。如今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製造大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讓國人引以爲豪。在這櫛風沐雨的四十年間,有這麼一些物件見證了時代的發展,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圖說:四十週年展仿漁陽裏石庫門入口 來源/農行上海分行供圖(下同)

近期,農行上海分行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員工收藏展”在農銀大廈41樓行史館隆重亮相。農行上海分行工會經過三個多月的徵集與整理,共收集到了含有報紙、地圖、老民生物件、竹雕等近900多件藏品,匯聚了農行上海分行轄內收藏愛好者的珍藏。

探尋舊時員工家庭的點點滴滴

圖說:烤漆鐵皮玩具

本次展覽的入口仿製了上海的經典建築——石庫門,穿過滿懷時代感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老上海農行員工家庭,電視機、收音機、搪瓷杯、古董鍾,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光陰的故事。70年代的上海,“三轉一響”是男婚女嫁不得不提及的東西,“三轉”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響”即收音機。本次展覽中的一臺“上海牌”縫紉機就勾起了老員工們的回憶。老員工們說:“以前是‘三轉一響’,現在則是‘一動(車),不動(房)’,生活水平真是邁上了好幾個臺階。”

圖說:老上海家庭場景重現

而對於青年員工而言,童年時期烤漆鐵皮和手動發條就像針和線一樣,將所有跟快樂相關的回憶碎片全部縫合在一起。弄不清鐵皮青蛙爲何會蹦躂的他們,只記得麥乳精的美味和罐裝餅乾的香脆。

揭祕首張浦東地圖的幕後故事

除了對於老上海家庭的場景還原,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上海及上海各區縣的地圖,其中有一張地圖十分特別,就是浦東的第一張地圖——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地圖。

圖說:《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簡圖》

當時,上海公交公司的退休職工沈入羣與其他3名同事,每天早上8點30分就到陸家嘴開始測繪。由於沒有測繪工具,他們憑着自己當過兵的經歷,採用軍人走正步,一步75釐米的測繪方法進行步測,分頭走遍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28平方公里的100多條馬路,標出路兩邊300個單位。白天用腳算出路幅、路距,統計出沿途的企事業單位,夜晚彙總信息,手工繪製,每週六大家再聚到一起進行數據彙總。經過半年耕耘,便得到了浦東新區第一張地圖《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簡圖》。

感受各行各業興衰的跌宕起伏

改革開放後,報業結構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單一的黨報走向各門類報紙多元共存,故本次展覽也展出了許多紙媒的創刊號。根據提供報紙創刊號的收藏家表示,在80年代,收集報紙的創刊號最容易,而現代則是收集報紙的終刊號比較容易。在新媒體興起的時代,傳統紙媒也紛紛開始轉型。

圖說:員工相機珍藏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位攝影愛好者的個人珍藏,從最早的膠片相機時代一直到更爲專業的單反相機時代,攝影愛好者的裝備已經更新了數次。然而他卻說:“雖然現在的數碼相機拍攝起來方便許多,但是總感覺少了當時膠片相機那種辛苦很久之後獲得好片的成就感。當初我聽到柯達膠捲宣告破產的時候,心裏還挺不是滋味的。”

瞭解業餘收藏家們的別樣人生

展覽中其實還有很多珍貴的展品,如以前的糧票、文玩、有獎儲蓄存單、簽名本等物,主要來源於行內幾位收藏家的個人收藏,而這幾位收藏家的經歷也十分豐富。

圖說:麥乳精和糖餅罐子

繆時方是農行上海金山支行的“收藏達人”。他曾自費30餘萬元長期收集日本民間的日本侵略上海的史料,歷時五年集齊了136期侵華日軍宣傳畫報,中央電視臺、日本TBS電視臺、香港與內地百餘家媒體都作了專題報道。2013年,繆時方成功舉辦了侵華日軍侵略金山罪行個人展覽。2016年10月,他主編的《從上海金山衛登陸到進攻南京》一書正式出版,引起了國內史學界的關注。

圖說:繆時方

俞亮富是農行上海分行法律事務部的一員,藏品以紙質品爲主。他自幼喜歡收集連環畫,至今仍收藏兒時的100多本電影連環畫,近年來專藏簽名本,有莫言、王蒙、張賢亮、王安憶等人的簽名書800餘本;朱鎔基、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等名人簽名、題詞物品200餘件;中外地圖2000餘張;以及報刊創刊號、老雜誌等。

圖說:俞亮富

留存歷史印痕、傳承中華文脈,提升民族素質是本次收藏展的初心,職工幾十年珍藏的藏品是以農行上海分行基層一線職工的視角,見證了上海四十年來的社會變遷,謳歌了偉大祖國四十年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也是對改革開放最真誠、最樸實的回眸和紀念。

新民晚報通訊員 何東 顧淵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