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四十年间,中国人民用辛劳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用勇气和胆量铸就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辉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让国人引以为豪。在这栉风沐雨的四十年间,有这么一些物件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图说:四十周年展仿渔阳里石库门入口 来源/农行上海分行供图(下同)

近期,农行上海分行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员工收藏展”在农银大厦41楼行史馆隆重亮相。农行上海分行工会经过三个多月的征集与整理,共收集到了含有报纸、地图、老民生物件、竹雕等近900多件藏品,汇聚了农行上海分行辖内收藏爱好者的珍藏。

探寻旧时员工家庭的点点滴滴

图说:烤漆铁皮玩具

本次展览的入口仿制了上海的经典建筑——石库门,穿过满怀时代感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上海农行员工家庭,电视机、收音机、搪瓷杯、古董钟,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70年代的上海,“三转一响”是男婚女嫁不得不提及的东西,“三转”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即收音机。本次展览中的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就勾起了老员工们的回忆。老员工们说:“以前是‘三转一响’,现在则是‘一动(车),不动(房)’,生活水平真是迈上了好几个台阶。”

图说:老上海家庭场景重现

而对于青年员工而言,童年时期烤漆铁皮和手动发条就像针和线一样,将所有跟快乐相关的回忆碎片全部缝合在一起。弄不清铁皮青蛙为何会蹦跶的他们,只记得麦乳精的美味和罐装饼干的香脆。

揭秘首张浦东地图的幕后故事

除了对于老上海家庭的场景还原,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上海及上海各区县的地图,其中有一张地图十分特别,就是浦东的第一张地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地图。

图说:《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简图》

当时,上海公交公司的退休职工沈入群与其他3名同事,每天早上8点30分就到陆家嘴开始测绘。由于没有测绘工具,他们凭着自己当过兵的经历,采用军人走正步,一步75厘米的测绘方法进行步测,分头走遍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8平方公里的100多条马路,标出路两边300个单位。白天用脚算出路幅、路距,统计出沿途的企事业单位,夜晚汇总信息,手工绘制,每周六大家再聚到一起进行数据汇总。经过半年耕耘,便得到了浦东新区第一张地图《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简图》。

感受各行各业兴衰的跌宕起伏

改革开放后,报业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单一的党报走向各门类报纸多元共存,故本次展览也展出了许多纸媒的创刊号。根据提供报纸创刊号的收藏家表示,在80年代,收集报纸的创刊号最容易,而现代则是收集报纸的终刊号比较容易。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传统纸媒也纷纷开始转型。

图说:员工相机珍藏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位摄影爱好者的个人珍藏,从最早的胶片相机时代一直到更为专业的单反相机时代,摄影爱好者的装备已经更新了数次。然而他却说:“虽然现在的数码相机拍摄起来方便许多,但是总感觉少了当时胶片相机那种辛苦很久之后获得好片的成就感。当初我听到柯达胶卷宣告破产的时候,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

了解业余收藏家们的别样人生

展览中其实还有很多珍贵的展品,如以前的粮票、文玩、有奖储蓄存单、签名本等物,主要来源于行内几位收藏家的个人收藏,而这几位收藏家的经历也十分丰富。

图说:麦乳精和糖饼罐子

缪时方是农行上海金山支行的“收藏达人”。他曾自费30余万元长期收集日本民间的日本侵略上海的史料,历时五年集齐了136期侵华日军宣传画报,中央电视台、日本TBS电视台、香港与内地百余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2013年,缪时方成功举办了侵华日军侵略金山罪行个人展览。2016年10月,他主编的《从上海金山卫登陆到进攻南京》一书正式出版,引起了国内史学界的关注。

图说:缪时方

俞亮富是农行上海分行法律事务部的一员,藏品以纸质品为主。他自幼喜欢收集连环画,至今仍收藏儿时的100多本电影连环画,近年来专藏签名本,有莫言、王蒙、张贤亮、王安忆等人的签名书800余本;朱镕基、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等名人签名、题词物品200余件;中外地图2000余张;以及报刊创刊号、老杂志等。

图说:俞亮富

留存历史印痕、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民族素质是本次收藏展的初心,职工几十年珍藏的藏品是以农行上海分行基层一线职工的视角,见证了上海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讴歌了伟大祖国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是对改革开放最真诚、最朴实的回眸和纪念。

新民晚报通讯员 何东 顾渊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