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早教媽媽”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的童年有着各式各樣的遺憾,或是不受家庭重視,或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所以希望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當年的困境,,希望孩子成爲自己沒能成爲的優秀的人。這些“早教媽媽”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的童年有着各式各樣的遺憾,或是不受家庭重視,或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所以希望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當年的困境,,希望孩子成爲自己沒能成爲的優秀的人。

一個人,最無助,最脆弱,最需要拯救時,會本能地呼喚母親,這是母親在生命中的位置。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亞羅姆曾寫過一本書:《媽媽對生命的意義》,我沒有讀過,但是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地打動了我。

精神分析重視一個人早期經歷對人一生的影響,越早期對人的影響就越大,而生命早期的經歷又取決於他的最初撫養者,這個撫養者大多都是母親。因爲每個人都是從母親的子宮中脫胎而出,來到這個世界上身體接觸最多的也是母親。在每個人生命出生的最初幾小時,幾天,幾周,以及幾個月,幾年,都對我們一生的成長起着不可忽略的影響和作用。

難怪人們在受到驚嚇和危險時會本能地叫一聲:“我的媽呀!”或者在受苦或者疼痛難忍時,會不自由主地呻吟:媽呀,疼死了,媽呀,難受死了!一個人,最無助,最脆弱,最需要拯救時,會本能地呼喚母親,這是母親在生命中的位置。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者讓一隻嬰兒期的小猴離開母猴一天,並把它帶到兩個模擬母猴面前。一個是用鐵絲盤纏的冷冰冰的機器猴,胸前掛着兩隻奶瓶;另一隻是用羽絨製成的毛絨猴,但是沒有奶瓶。結果,錄像顯示,這隻小猴子選擇在機器猴那兒喫奶之後,絕大部分時間依偎在毛絨猴的懷裏待著。

這個實驗說明,小猴子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更甚於母親的甜美可口的奶水。

人類的嬰兒也一樣,在生命的初期,母親溫暖的撫摸和懷抱,親切耐心的聲音,對一個孩子來說,往往比充足的奶水更重要。嬰兒對母親情感上的需求,遠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對營養的需要大得多。

國外曾經對一家條件優越的慈善孤兒院進行調查,這家孤兒院嬰兒的死亡率仍遠遠大於正常家庭撫養的嬰兒,儘管孤兒院的營養並不比一般家庭差,甚至更好。這個調查結果說明,新生嬰兒如果缺乏一個穩定的撫養者的穩定的情感滿足,食物和營養並不總是必要的存活條件。

也曾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錄像,顯示上面的一個母親給孩子餵奶時,臉部沒有任何表情,顯得有些麻木和冷漠,孩子幾次停止喫奶,做出各種表情,試圖吸引媽媽注意,母親的目光始終沒有與孩子對視……幾十年後追蹤回訪,這個嬰兒成人後,一直有嚴重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伴有多重自殺行爲,時常需要住院治療。這個實驗說明,母親的情感陪伴和對嬰兒溫暖的回應是多麼重要,沒有這種溫暖情感的陪伴,即使小生命不缺少營養,從未離開過母親,生命也是不能承受的脆弱和單薄。

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育兒科技產品,比如會講故事的機器人娃娃,是一個“替代媽媽”——當媽媽不在時,可以代替媽媽給寶寶講故事,學拼音,唱歌。不知道爲何,我會想,假如我是寶寶,我在聽故事的時候,一定會焦慮和害怕:媽媽哪兒去了?媽媽的聲音怎麼突然變成了一個陌生的聲音?

給孩子講故事也好,唱歌也好,教拼音也好,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撫慰!有媽媽在身邊的安全和舒適感……一句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

我在諮詢中,經常會接待一些“早教媽媽”,這些來訪者似乎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她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早教,精通所有的早教書籍,都有將孩子帶到早教機構受過訓練,上幼兒園挑選的都是那些收費昂貴的“特色教育”幼兒園。這些“早教媽媽”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的童年有着各式各樣的遺憾,或是不受家庭重視,或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所以希望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當年的困境,,希望孩子成爲自己沒能成爲的優秀的人。而要做到這一切,早教書上都說了,孩子的一生,重在三歲前的教育,於是,早教成爲一股熱潮,也出現了不顧一切的“早教媽媽”羣。但是很多媽媽發現,孩子並沒有完全按着自己希望出現的結果,反而是出現一些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行爲問題,於是帶着迷茫和苦惱前來諮詢。

我不反對早期教育,但是我更相信,孩子的各種感官的發育不一定需要刻意地刺激和開發,而是要順應自然。作爲一個生命,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即已經一切潛能俱足,如果這個生命被母親的愛和溫暖滋養得足夠,這些生命會自動自發的成長和發育,並且非常旺盛。試想一想,世界上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大藝術家,有幾個人是因爲早教而成功的?反而是,這些最終實現其生命價值的大家,背後都有一個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好媽媽。

現在很多媽媽做的多是一些畫蛇添足的事,不但給不了孩子需要的愛和陪伴,反而以“教育”之名捆住了孩子的手腳。

早教的實質應該是愛的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媽媽的陪伴,已經足夠。三歲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信任感,自主自信感的逐步建立。這些情感的滿足,基本上來源於媽媽。而這些基本情感能力的滿足和培養,纔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基石。有了愛和信任,孩子的創造力會自動自發地噴湧而出。

人們常說,孩子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我倒認爲,母親纔是一個民族的真正希望。大多數時候,真正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和意義的,往往並不是學校、社會和時代,更多的是來自於母親最初的生命態度和愛的教育。#嬰兒#早教#奶瓶

這個實驗說明,小猴子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更甚於母親的甜美可口的奶水。

人類的嬰兒也一樣,在生命的初期,母親溫暖的撫摸和懷抱,親切耐心的聲音,對一個孩子來說,往往比充足的奶水更重要。嬰兒對母親情感上的需求,遠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對營養的需要大得多。

國外曾經對一家條件優越的慈善孤兒院進行調查,這家孤兒院嬰兒的死亡率仍遠遠大於正常家庭撫養的嬰兒,儘管孤兒院的營養並不比一般家庭差,甚至更好。這個調查結果說明,新生嬰兒如果缺乏一個穩定的撫養者的穩定的情感滿足,食物和營養並不總是必要的存活條件。

也曾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錄像,顯示上面的一個母親給孩子餵奶時,臉部沒有任何表情,顯得有些麻木和冷漠,孩子幾次停止喫奶,做出各種表情,試圖吸引媽媽注意,母親的目光始終沒有與孩子對視……幾十年後追蹤回訪,這個嬰兒成人後,一直有嚴重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伴有多重自殺行爲,時常需要住院治療。這個實驗說明,母親的情感陪伴和對嬰兒溫暖的回應是多麼重要,沒有這種溫暖情感的陪伴,即使小生命不缺少營養,從未離開過母親,生命也是不能承受的脆弱和單薄。

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育兒科技產品,比如會講故事的機器人娃娃,是一個“替代媽媽”——當媽媽不在時,可以代替媽媽給寶寶講故事,學拼音,唱歌。不知道爲何,我會想,假如我是寶寶,我在聽故事的時候,一定會焦慮和害怕:媽媽哪兒去了?媽媽的聲音怎麼突然變成了一個陌生的聲音?

給孩子講故事也好,唱歌也好,教拼音也好,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撫慰!有媽媽在身邊的安全和舒適感……一句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

我在諮詢中,經常會接待一些“早教媽媽”,這些來訪者似乎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她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早教,精通所有的早教書籍,都有將孩子帶到早教機構受過訓練,上幼兒園挑選的都是那些收費昂貴的“特色教育”幼兒園。這些“早教媽媽”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的童年有着各式各樣的遺憾,或是不受家庭重視,或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所以希望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當年的困境,,希望孩子成爲自己沒能成爲的優秀的人。而要做到這一切,早教書上都說了,孩子的一生,重在三歲前的教育,於是,早教成爲一股熱潮,也出現了不顧一切的“早教媽媽”羣。但是很多媽媽發現,孩子並沒有完全按着自己希望出現的結果,反而是出現一些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行爲問題,於是帶着迷茫和苦惱前來諮詢。

我不反對早期教育,但是我更相信,孩子的各種感官的發育不一定需要刻意地刺激和開發,而是要順應自然。作爲一個生命,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即已經一切潛能俱足,如果這個生命被母親的愛和溫暖滋養得足夠,這些生命會自動自發的成長和發育,並且非常旺盛。試想一想,世界上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大藝術家,有幾個人是因爲早教而成功的?反而是,這些最終實現其生命價值的大家,背後都有一個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好媽媽。

現在很多媽媽做的多是一些畫蛇添足的事,不但給不了孩子需要的愛和陪伴,反而以“教育”之名捆住了孩子的手腳。

早教的實質應該是愛的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媽媽的陪伴,已經足夠。三歲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信任感,自主自信感的逐步建立。這些情感的滿足,基本上來源於媽媽。而這些基本情感能力的滿足和培養,纔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基石。有了愛和信任,孩子的創造力會自動自發地噴湧而出。

人們常說,孩子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我倒認爲,母親纔是一個民族的真正希望。大多數時候,真正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和意義的,往往並不是學校、社會和時代,更多的是來自於母親最初的生命態度和愛的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