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就短期而言,柏林方面要求美軍撤走在德國核彈並不現實,但是隨着共享核武器這一矛盾的逐漸公開化,以及法國覈保護傘開始被擺上檯面,再加上美英正希望通過迅速達成自貿協定以向歐盟施壓,跨大西洋同盟依然在漸行漸遠。5月3日起,隨着對購買美製戰鬥機不滿的逐漸發酵,德國政府內部開始大面積出現質疑聲,開始懷疑繼續維持與美國“共享核武器”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議員、黨派與官員公開要求美國撤出所有在德部署的核彈頭。

30架F/A-18E/F超級大黃蜂、15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預計總價格達31億美元。
對於正遭遇多重打擊的美國波音公司而言,這筆來自大洋彼岸的大訂單無疑是雪中送炭。4月22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聯邦議會演講時宣佈了這一消息,將使用超級大黃蜂替換老舊的狂風戰鬥機,用以承擔其唯一任務:運輸在德部署的美製核彈頭。
不過,美國人並沒有高興太久。
5月3日起,隨着對購買美製戰鬥機不滿的逐漸發酵,德國政府內部開始大面積出現質疑聲,開始懷疑繼續維持與美國“共享核武器”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議員、黨派與官員公開要求美國撤出所有在德部署的核彈頭。
“我們需要仔細、客觀、審慎地探討共享核武器(的必要性),特別是在國家財政因疫情而陷入赤字的當下,在這個現實已經證明需要對醫療體系、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進行大規模投入的當下”,社會民主黨(下稱社民黨)黨團副主席海因裏希(Gabriela Heinrich)於5月3日接受《世界報》專訪時公開發難。
海因裏希的表態也得到了多位社民黨高層的響應。就在同一天,該黨黨團主席米岑尼希(Rolf Münzenich)在接受另一家媒體《每日鏡報》採訪時的表態則更爲強硬,直接要求美國撤走在德國部署的所有核武器:“德國領土上的核武器不能提高我們的國家安全水平,而是恰恰相反。特朗普政府已經證明了,核武器不僅僅可以用來進行核威懾,還可能將國家引入戰爭。”
米岑尼希提及的“引入戰爭”所指的是,特朗普上臺後美軍力推的核武器小型化、戰術化趨勢。這其中就包括可以靈活部署的W76-2新型核彈,其當量僅爲5000噸TNT,相當於二戰時在廣島投下核彈的三分之一。在升級核武庫的同時,此前已經退出《中導條約》的白宮方面至今仍拒絕與俄羅斯續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該條約將於2021年到期。
無獨有偶,社民黨主席瓦爾特-博爾揚斯(Norbert Walter-Borjans)也在同一天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將共享核武器稱爲“反人類武器”與“難以預估的美國總統”的結合體。
雖然之前在默克爾2009年的第二屆內閣中也曾出現過要求美撤走核武的聲音,但這零星的呼聲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徹底消失。而如同此次包括社民黨高層在內的大規模發難卻是頭一回發生。
除了與默克爾的基民盟共同執政的社民黨之外,綠黨和左翼黨也支持撤走所有駐德核彈頭。左翼黨直接指出,在新冠疫情沒有結束的情況下購買美國軍機是分不清事情優先級的行爲。
共享核武器這一形式之所以一時間遭到口誅筆伐,導火索在於一筆德國政府已經拖延了十餘年的戰鬥機換代訂單。
德國空軍目前共擁有226架戰鬥機,其中包括141架三代半的颱風戰機(俄羅斯標準四代半)和85架三代的狂風戰機。歐洲聯合研發的狂風戰機於1974年首飛、1979年開始服役,已經年逾40的該批戰機將在2025年之前全部退役。
矛盾的焦點在於誰將是狂風的接替者。
採購歐洲本土空客集團生產的颱風戰機替換狂風本應是最佳方案。一方面,給予空客集團訂單相當於是支援本土正遭疫情困擾的飛機制造業;另一方面,德國空軍現役大批颱風戰機也使得維護成本可以進一步攤薄。
同時,選購颱風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颱風暫時無法接替狂風搭載美製核彈的任務。
根據共享核武器的協議規定,核彈所在國有權且應當在戰時使用本國戰鬥機運輸美製核彈頭至戰區,甚至有權直接投放核彈頭。但是核彈最終的發射密碼仍在美軍手中。
颱風若要攜帶美製核彈還需進行爲期數年的二次研發,而且華盛頓方面曾經表示不願給予颱風搭載美製核彈的許可證。
爲了完成共享核武器的義務,唯有美國的F/A-18E/F才能無縫銜接狂風退役後的缺口。此外,EA-18G的電子戰能力也是颱風所不具備的。因此德國國防部的購買方案才最終變成了93架颱風和45架F-18的折中方案。
另外防長卡倫鮑爾的操作流程也備受指責。她中意美製戰機,並擅自向美國防長埃斯珀書面表達購買意向並未知會議會。根據德國法律,聯邦議會對金額超過2500萬歐元的軍購案都有參與權。
在多重因素疊加下,希望逆轉該筆軍購的議員並不在少數。社民黨黨團副主席海因裏希就公開呼籲“絕不應當過於倉促地做出採的決定”,因爲作爲採購最重要前提的共享核武器這一模式,“在軍事、政治層面上是否仍合時宜”需要重新審視。
根據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組織統計,目前美國在歐洲的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土耳其五國共部署有至少180枚B61型核彈,其中在德國萊茵蘭地區約有20枚核彈頭。這些核彈無一例外都採用了共享核武器這一部署模式。
該模式在冷戰高峯期間曾備受歡迎,美國在冷戰期間曾在歐洲部署有7300枚核彈。
不過,廣泛的質疑聲尚不足以迫使默克爾的基民盟在該問題上改變立場。
基民盟黨團主席瓦德富爾(Johann Wadepuhl)就重申:“基民盟毫無異議地堅持共享核武器。全球核擴散仍在加劇,俄羅斯也在現代化更新其核武庫,平衡正在被慢慢打破,德國在覈威懾問題上對盟友的忠誠十分重要。這不容協商。”
總理府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同樣代表官方表態道:“共享核武器是防務聯盟核威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國部署核武器則是共享核武器的德國參與(義務)”。
除了對跨大西洋聯盟的忠誠之外,柏林方面還擔心,一旦因拒絕購買超級大黃蜂而導致共享核武器機制名存實亡,甚至是撤走所有駐德核武,作爲北約第二大經費國的德國將喪失對北約核戰略的所有影響力。
自1966年起,德國作爲北約核計劃小組的四大創始國之一,就與美國、英國、意大利一起對這個掌控着北約核武戰略規劃的小組有着重要的影響力。作爲二戰戰敗國,參與共享核武器是德國能夠擠入該小組核心圈的唯一資本。
北約核計劃小組的另一核心成員國意大利也同樣依賴共享核武器機制,意大利目前擁有50至60枚美國核彈頭。值得一提的是,作爲世界第三大核武國的法國,因信奉獨立自主的核戰略而拒絕將法國核武置於北約框架之內。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年初的國防戰略演講中曾向以德國爲代表的歐盟國家提議,進行關於歐洲共同安全核威懾的建設性對話,並願意將歐盟國家的國土安全作爲法國核戰略的考量因素,並納入法國的根本利益。這也被視爲法國核武保護傘向歐盟擴張的一小步。
相比之下在冷戰高峯期間,法國陸基核導彈“冥王星”和“超冥王星”射程僅爲690公里,其目的顯然並不在於全球核威懾,而是在於在德國領土上使用核大戰消滅蘇聯紅軍。
法國覈保護傘歐盟化或許是未來趨勢之一,但由於巴黎方面多次強調不願意放棄核武決策的獨立地位,對於德國而言,將自身置於法國的核保護傘下或者與法國共享核武器卻也未必能獲得更多的核話語權。保持與美國的共享核武器依然是當下唯一切實可行的方案。
雖然就短期而言,柏林方面要求美軍撤走在德國核彈並不現實,但是隨着共享核武器這一矛盾的逐漸公開化,以及法國覈保護傘開始被擺上檯面,再加上美英正希望通過迅速達成自貿協定以向歐盟施壓,跨大西洋同盟依然在漸行漸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