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當時人們並沒有找到他的屍體,而是有人在河邊發現他的鞋子,就認定屈原是投河自殺了。而女子的丈夫不信,說鞋子不是該女子的,女子也沒有理由自殺。

時常在古裝劇中看到一個現象,說有哪個女子投河自盡了,然後就帶來一雙繡花鞋,說在河邊找到的,然後親人朋友就會開始痛哭,讓人去撈屍。原本以爲這鞋子只是劇中設計,是自盡者不小心脫落的,沒想到在古代,女子們投河自盡前,都是自己脫了鞋子的,這是爲什麼?


在《孔雀東南飛》中有一句話是“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是說劉氏自殺時候的情形便是脫下了鞋子,跳進了水中。人們同樣也沒有打撈到她的屍體,只是河邊留下的繡花鞋證明她的去向。而其實同樣的這種現象似乎不只發現在女子身上。

春秋戰國時期,楚王昏庸無道,將國土一次次割地送給秦國,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眼見國家衰敗卻無能爲力,因爲憂憤,無法報國而投身於汨羅江。可是當時人們並沒有找到他的屍體,而是有人在河邊發現他的鞋子,就認定屈原是投河自殺了。後來人們還往河中投喫食,讓魚兒喫飽,不要去啃食他的屍體。發展到後來就變成了端午節和糉子。


由此可見,在古代,投河脫鞋似乎是一個規矩,而之所以爲什麼要這麼做,裏面是有很大講究的。回看這些投河自盡的人,無一不是爲了證明什麼,以死明志。劉氏自盡爲了堅持自我,而屈原是因爲國家衰落自己卻無能爲力,所以這自盡也不能靜悄悄地自盡,而是要告訴人們:我是自盡的,不是他殺,我用生命證明我自己的志向!

所以鞋子就相當於是死者留下的遺書,用來保護尊嚴,留下志向,有的則是爲了喚醒百姓,因爲死亡總是最能觸到人們心靈的。


而這樣的做法除了留下自己志向,還給當官的省了不少事。要是有人溺水身亡,在河邊若是有死者的鞋子,那麼就是自殺;沒有就成了案件了。

不過也有狡猾的犯人藉機掩蓋自己的行徑。記得在老版的電視劇《包青天》中就有一個這樣的情形:縣太爺無能懶惰又貪財,一個富二代害死一名女子後拿錢賄賂縣太爺。縣太爺就在河邊擺雙鞋說女子是自殺的,草草結案。


而女子的丈夫不信,說鞋子不是該女子的,女子也沒有理由自殺。接着,便告到包青天那,包青天經過驗屍發現女子不是溺水而亡,後來案子也就水落石出了。

脫鞋投河似乎還不只是我國的傳統,在一些日本影視劇中也常可看回這種情形,所以當時我國這個傳統影響範圍還是很大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