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开发是电影行业的常见操作。尤其在好莱坞,这一现象更是常态。《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每一部优质系列电影的登场,都能引发一场盛大的影迷狂欢,甚至在全球电影市场掀起层层浪潮。

望向国内大陆市场,尽管系列开发有限,但同样存在着一批这样的电影。比如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叶伟信的《叶问》、彭浩翔的《春娇志明》等等。不管是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意图,还是背后制作方的投资考量,这些作品的出现都是电影行业内的有力市场探索,而透过它们,我们亦可以窥见中国电影市场的另一面。

备注:

1.表格按系列作品中的最高票房降序排列;

2.表格所列作品均为新世纪后在大陆市场公映过,且成功推出3部及以上作品的系列,因而如《赌圣》、《醉拳》等上世纪经典电影系列,以及《战狼》等目前仅推出2部作品的系列,未被统计在内,如仍有遗漏,还请指正。

内容开放、类型多样,系列电影的“包容性”

“系列电影”的概念其实并没有太明确的定义。你可以将所有西游题材,或者所有塑造“叶问”这一人物的电影分别看作一个系列,也可以从创作者或制作公司等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界定等等,本文我们主要参考的便是后者。

所以从内容形态来看,很多系列电影在剧情上其实都是连续的。比如《春娇志明》三部曲就向观众呈现了两个人从相遇到磨合再到“五年之痒”的不同阶段。《无间道2/3》虽然分别是第1部的前传和后传,本质上还是一个连续的故事。

还有一部分系列电影的内容则是相对独立的,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但在主题上有着相似表达,或者采用相似的情节设置。《前任》系列讲述的便都是有关“前任”的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和《使徒行者》甚至连主角都没有更换,“原地”开启另一个次元的爱情和卧底故事。

另外,徐峥的“囧”系列、宁浩的“疯狂”系列,陈正道的“大师”系列等等,虽然看起来“系列感”不是很强,但故事内容往往也是“一脉相承”。而且,这些作品俨然成为创作者的一大个人品牌,甚至已经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拥有不小影响力,因而也可以看作是系列电影的一类。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当下国内大陆市场最为“壮大”的电影系列是《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潜艇总动员》、《赛尔号大电影》为代表的“儿童向”动画电影,如今这四个系列都成功推出了7部作品,同属于该类型的《猪猪侠》也有5部之多。其中,很多作品逐渐在六一、春节等形成固定上映档期,稳定培育市场受众。

实际上,动画电影也是这次盘点中占比最多的一类,表格33个系列中有16个都是动画作品,而且几乎都是“儿童向”。《白蛇:缘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成人向动画其实都有系列开发的计划,只是目前还尚未与观众见面。

抛开动画电影,《澳门风云》、《反贪风暴》、《叶问》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同样“系列频出”。追溯过往,香港电影其实一直就有系列开发的习惯,《赌神》、《黄飞鸿》、《僵尸来了》等等都是上世纪产出的经典系列,这一创作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

《前任》、《小时代》、《春娇志明》等爱情电影,《狄仁杰》、《四大名捕》、《绣春刀》等“探案”类也是系列开发中常见的题材类型,值得一提的还有恐怖片,票房担当《京城81号》目前已经推出了2部作品,《床下有人》、《七月半》则有3部。

为什么会有系列电影?

市场趋利,系列电影的产生首先也来源于商业价值的刺激驱动。

当首作成功打开市场后,续集作品不管是在前期寻找投资、后期宣发,还是正式上映时,无疑都会比单打独斗的“新面孔”更吸引投资人,更贴近观众,也更容易在影院端占据排片等竞争优势,从而撬动更大市场空间。就拿《唐人街探案》来说,即使前两部相隔三年之久,但从贺岁档跳到春节档的同时,电影票房同样上涨了20多亿。

▲四部系列电影的票房变化图

相反,如果第一部作品的市场表现并不如意,观众对后续作品自然没有很高的期待,即使勉强上映,倘若内容依然不够抗打,观众同样不会买账,典型如时隔四年上映的《冰封侠2》。还有一些作品甚至都无法面世,成为“失踪电影”,比如《上海王2》。

因而,现在很多创作者都会根据首部作品的实际市场表现,从而决定是否进行续集开发,而不是盲目地码盘子、下赌注。

但受制于行业市场的脆弱和不确定性,很多项目即使前作表现出彩,甚至稳定,有时也会遭遇一些不可抗的特殊因素,让系列开发陷入停滞状态,比如《手机2》、《爵迹2》、《情圣2》等等,未来这些作品是否还能如愿进入市场也未可知。

相比之下,《熊出没》等动画电影的系列开发看起来要更为“安全”。实际上,尽管单部作品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已经形成稳定受众群的它们,的确正一年一个脚印地在市场攀升。而且,这类电影的制作成本往往不是很高,创作难度相对较小,这也为系列开发提供了最大便利,让系列本身拥有稳定的市场投资回报。恐怖片同样如此,只要把握好尺度,系列开发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另外,很多由系列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在影像化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拍成系列作品。比如《小时代》《四大名捕》等等,毕竟一部电影很难承载起系列小说所呈现的整个故事及世界观。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偶然因素。香港制片人张家振曾在采访中提到,《赤壁》在最初开发时是朝着单部作品方向行进的,但在运作过程中不料剧本越写越长,因而决定将电影分成上下两部。网 传《大话西游1/2》的形成同样如此,而且由于当年票房成绩的不理想,导演刘镇伟还曾自我检讨,认为不该把电影分成上下两集,使得剧情松散。

“烂尾”、跟风、蹭热度...系列开发背后的隐忧

相比于好莱坞的常态开发,国产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尚不成熟。当然,这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实力强大与否的标准,只是国内不成熟的开发环境恰也映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些许问题。

比如,很多系列其实都难逃“烂尾”魔咒,首作惊艳市场后,续作再难达到昔日辉煌,口碑及票房开始走下坡路。当然,这背后或许还有着观众“预期管理”的作祟,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但不管怎样,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仍是创作根本。

另外,很多所谓的系列开发都是跟风的山寨作品。2012年上映的《笔仙惊魂》“蹭”的便是当年《笔仙》的热度。有意思的是,该系列还直接跳过第2部,在《笔仙3》上映时又紧跟着上映了一部《笔仙惊魂3》。别的不说,这创作速度绝对是可以的。

还有一些续作甚至开启“蹭自己”模式,在前作诞生多年后再度进行系列开发,比如《唐伯虎点秋香2》、《河东狮吼2》、《大话西游3》等等。或者是经典故事重新演绎,或者是延续前作的纠葛往事,其内容相比前作其实并无多少创新,因而票房及口碑往往不如意,甚至被观众认为有“狗尾续貂”之嫌。

改一下名字,添一个数字,看起来一个系列就诞生了,但缺少优质内容支撑的系列便是“伪系列”。这种借情怀之名消费经典、消费观众,以求挖掘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不仅损害着其它正版作品的市场利益,同时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破坏、压榨着优质内容本身的市场价值。

情怀,其实是打造系列电影的一大杀手锏,是观众寄托在电影身上,与角色人物一同经历、成长所产生的特殊情感,而非电影叫卖给观众的。因而,即便是面对已经早早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系列作品,创作者仍要注重维护每部作品的内容质量,真正创作出令观众感到惊喜的作品,从而才能挖掘系列的最大价值。

当下,正在开发中的《战狼3》《美人鱼2》《快把我哥带走2》《封神三部曲》等等都是影迷们翘首以盼的系列作品。当然,不管是系列还是单篇,我们都期待国产电影可以涌现出更多优质之作,待疫情结束,共塑电影盛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