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海戰役本來沒有後期這麼大規模,主要作戰部隊也是華東野戰軍一家,但中野早早看出了國民黨軍的佈陣命門,在戰役初期的48年11月就發動奇襲,佔領了鐵路線的關鍵節點宿縣車站,使得國民黨軍徐州蚌埠兩大集團頓時失聯,糧草也無法暢通。但是縱觀戰役的實際進程,中原野戰軍可不是簡單的起了輔助作用,他們在淮海戰役中有兩個關鍵行動,直接導致了徐州國民黨集團的覆滅。

提起淮海戰役,很多朋友認爲華東野戰軍起到的作用明顯大於中原野戰軍。從實際殲敵的數字來看,華野殲敵43萬,中野殲敵12萬(這裏面其實還有華野支援),也確實印證着這種看法。但是縱觀戰役的實際進程,中原野戰軍可不是簡單的起了輔助作用,他們在淮海戰役中有兩個關鍵行動,直接導致了徐州國民黨集團的覆滅。如果沒有中野的出色表現,將有可能導致42萬國軍主力撤到南方,從而威脅接下來的解放進程。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中野在淮海戰役中的作用。

第一個關鍵行動,是進佔宿縣。由於國軍48年11月在華東地區的整體防禦策略,就是依託隴海線和津浦線,以徐州和蚌埠爲兩個關鍵節點,盤踞重兵。整體分佈來講,兵力部署十分狹長,這就強調鐵路線的快速運輸能力,無論調兵還是運糧,都十分依賴兩條交叉的鐵路。淮海戰役本來沒有後期這麼大規模,主要作戰部隊也是華東野戰軍一家,但中野早早看出了國民黨軍的佈陣命門,在戰役初期的48年11月就發動奇襲,佔領了鐵路線的關鍵節點宿縣車站,使得國民黨軍徐州蚌埠兩大集團頓時失聯,糧草也無法暢通。這一充滿智慧的行動,爲逼得杜聿明30萬大軍被迫撤出徐州埋下了伏筆。而如果徐州無虞,華野自然是不能覓得殲滅杜聿明集團的良機。

第二個關鍵行動,則是敢於以弱敵強,第一時間包圍住了黃維東援的12兵團。當然消滅黃兵團的主要力量並不是中野,因爲他們確實不具備強攻國民黨美械兵團的硬實力。當時黃維有12萬人,中野出動的12萬主力,加5萬地方部隊,共17萬人。憑武器落後的17萬人,想消滅美械裝備12萬人是不可能的。雙堆集之戰,是華東野戰軍7縱(25軍)率先進戰場,後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率華野主力精銳3縱和13縱(31軍),及魯中南縱(改編爲35軍)、炮縱進戰場,才消滅了黃維兵團,首先衝上並佔領尖谷堆的,是華野3縱8師23團1營,即英雄洛陽營。

那中野呢?中野的作用不在強攻。其可貴之處,在於成功圍困住了黃兵團,使得南京方面不得不發出了徐州集團30萬人救援雙堆集的錯誤指令,這才使得淮海戰役真正擴大化。如果不是中野的行動,首先徐州的杜聿明集團不會下決心難逃,其次更不會因爲救黃維而耽誤撤退時間,陷入永城的包圍圈。這牽涉到黃維加杜聿明超過42萬部隊的命運,可以說中野的軍事行動雖不如華野那樣雷霆萬鈞,但是卻招招致命,找準了關鍵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