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無時不刻不在做決定。當然,其中有很多都是比較瑣細的決定,那些決定對個人的影響並不大。但是,人生在特定時刻總會遇到艱難選擇,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時,怎樣才能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選擇呢?JotForm創始人Aytekin Tank提供了6條有科學依據的決策技巧,大家不妨學習一下。

成年人通常每天要做35000個決定。

如果你算一下(還得排除掉7小時的睡眠),那就大概是每小時2000個決定——或者每2秒一個選擇。

大多數決定其實都是微選擇,比如點擊鏈接或者喝杯咖啡。但有些選擇感覺就比較重大。

在內心進行的激烈的拔河比賽說明了某件大事正處在緊要關頭。你感覺到這項選擇會顯著影響你的幸福、自由、自豪或者個人實現。

如果你在經營一家企業的話,要做的決定甚至更多——而且很多對於公司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

好消息?科學不斷髮現做出艱難決定的新的更好的方式。

正如Lea Heinrich在《紐約時報》中所寫那樣:“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越來越多的跨學科研究(從認知科學到管理理論乃至於文學研究等)已經賦予了我們一組可用來做出更好決策的工具。”

這些手段旨在從新的角度幫助你看清當前形勢,去想象新的可能性,更加老練地去權衡選項。

人生的艱難決策沒有萬無一失的算法。但是研究表明你可以更好地做出決策。

自從我開始創辦JotForm後的這12年以來,我和我的團隊面臨了許多棘手的選擇,這期間我嘗試過各種託尼蓋的決策技巧。

以下就是我在因爲挑戰性決定而寢食不安時所依賴的6種手段。

1、制訂“基於價值”的優缺點清單

想象你在考慮採取一項行動。比方說你打算遷居另外一座城市嗎?拿出一張紙,寫下這一舉動的優缺點列表。

在這件事情上,科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按照你個人的估值給清單上的每個條目分配一個介乎0與1之間的數字。比方說如果離你的家庭更近是最高“優點”的話,你可能會賦予其0.9到0.95的值。

如果你把“靠近山”列爲另一優點,但是你對文化的喜好要勝過去阿爾卑斯山遠足的話,那麼這項優點的取值也許只在0.2或者0.3之間。

對於“缺點”這邊也做同樣的事情。辭掉你喜愛的工作可能得分爲0.8,比方說,如果你的職業是你人生必不可缺的一環的話。

把每一邊都加起來,乘上100,再看看是優點這邊勝出還是缺點勝出。你還可以給待在原地不動制訂單獨的優缺點列表。再比較最終的值看看你對結果作何感受。

通常在面對一個“邏輯”數字(這其實是用情緒來衡量的)時能夠說明潛意識感受。

如果你看到數字仍然覺得要往相反方向走的話,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就是值得的。

你還可以將這一技巧運用到更小的、沒那麼個人化的決定,比如下一個該處理的項目或者功能是什麼。

2、探索未來情景

考慮最好和最壞情況是做出艱難抉擇的常見辦法。

你可以想象的最好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最糟糕的呢?如果災難場景變成現實的話你會有何感受?

爲了擴大這種技巧的範疇,心理學家Gary Klein曾經研究過他稱爲“事前驗屍(premortem)”的做法。在一篇經典的《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Klein解釋了爲什麼事前驗屍是事後驗屍的假設性反面。

事後驗屍是讓健康專業人士及家庭瞭解導致病人死因的一種醫療上的做法。每個人都因此受益,當然病人除外。商業上的事前驗屍發生在項目的開始而不是結束,這樣的話項目就可以及時改進而不是事後找失敗原因。

想象你的決定很糟糕。你選擇處理的項目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現在,請探討一下導致失敗的各種可能的原因。

一旦你考慮了這個最糟糕的場景,就可以採取措施去預防——並且在第一時間去做出更好的決定。

實際上,研究表明事前驗屍(也被稱爲前瞻性後見之明)可以將識別未來結果成因的能力提高30%。

另一方面,要將未來場景史詩般的最好情況儘量形象化並且衡量自身的感受。如果你沒有感到高興或者興奮,就得思考一下爲什麼。

Amazon採用的是這些技巧的衍生。比方說公司開發者必須在寫代碼之前草擬出假設性的新聞稿和FAQ聲明。

通過這種後向的工作方式,他們的團隊預先處理了最困難的決定並且澄清了產品的價值定位。就像記者Jillian D’Onfro解釋那樣:“如果團隊沒想出打動人的新聞稿的話,產品可能都不值得做。”

3、避免二元選擇

我們經常會陷入到不是這個就是那個的選擇之中。我是否應該回去上學還是創辦企業?我應該去舊金山還是留在休斯頓?

把世界看作非黑即白很容易,但是這中間一般會有個灰色的選項——或者灰色都有好幾級。

沒準你可以夏天待在舊金山,冬天跑到休斯頓。或者,你可以到休斯頓住幾年再搬到灣區。

有時候正確的選擇並不是兩個相反決定中的一個。而是更有創意、更微妙或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4、諮詢別人

把你的困境跟別人分享可以證明一個選擇的合理性或者強化原先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這是收集重要信息的重要手段。

比方說,如果你無法決定是否該行動,就不應該僅僅諮詢家人朋友(跟你利益攸關),還要找做出過同樣行動的人問問情況。問問他們對自己的決定感覺如何。

如果是職業或者商業決策,可以找位顧問諮詢一下。找到具備深厚專業知識的人,儘量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

你收集的額外信息幾乎不可避免地能在未來幫助你做出更好選擇。

5、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我仍然記得自己辭掉工作的那一天的情形。當時我爬了兩層樓梯到老闆的辦公室時,心臟幾乎都要跳出胸口了。我的大腿也在發抖,還口乾舌燥。

我知道這是正確的選擇,但是我的內心還在掙扎:“我是不是犯錯了?應不應該改變主意呢?也許我應該再呆一年。”

但是,我還是踏進了他的辦公室開始了我害怕的對話。

至少有兩年的時間裏我一直在思考這次的抉擇,在那段時間裏我的業餘項目就已經夠支付我的花銷了。花時間去選擇讓我做出了人生當中最好的決定之一。

6、避免隱性決定

在將近6000年的時間裏,北美的原住民狩獵平原野牛的方式都是把它們趕下懸崖摔死。

這個辦法讓部落採集和存放了大量的肉類,爲漫長的冬天提前做好儲備。

我總是在想爲什麼那麼多的野牛會自己跳下懸崖。比方說,獵人通常是坐在馬背上追趕它們的,但這也是羊羣效應的例子。所有的動物都會跟着集體走,讓動物洪流帶着它們去到任何地方。

野牛跳崖是隱性決定或者不做決定的一個很好的隱喻,我們時不時都會經歷過這樣的情況。當你拖延症發作或者推遲做出重要選擇時,你仍然在做出選擇——而且很少會是好的選擇。

比方說,也許你需要解僱一名員工,但是你卻推遲這一舉動以避免潛在的衝突。

如果員工消極、不快或者不適合自身角色,選擇等待或者拖延可能會妨礙整個團隊。不做決定就是一個會產生真正後果的決定。

那35000個日常選擇會令人心生畏懼,但迅速行動則是決策疲勞的敵人。快速做出決定,並且只要可能就直面應對你的選擇。

採用各種必要的辦法去選出最佳解決方案。但不要盲從。選擇對你最好的那個——然後堅定自己的選擇。

最後一條:如果你已經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或者推出了產品,現在感覺被各種決定折磨得不堪重負的話,需知道這一切會好轉的。一旦你的企業進入穩定,很多大的、基礎性的選擇做出之後你就會達到平衡的。

然後就得把精力集中在約束上了。決定在什麼地方做出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決定,並且利用這些決定來發展或者優化你的企業。

記住:實踐越多決策越容易,而新的選擇總是在幾秒之後冒出。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