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這兩件事情,一個是抽菸,這個習慣戒掉了,一個是沒有恆心,現在慢慢的有恆心了,這就證明“無事不可變也”。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得到機會居高位其實是非常不幸的,因爲這樣最後會害己害人。

你不得不讀,“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行事之道!讀懂前途無量!

曾國藩作爲“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他不僅造福自家子孫,家族後代遵從其遺訓未出一個“敗家子”。

與此同時,他也爲後代所有華夏子孫留下了無盡財富,他的人生智慧與箴言猶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流滋潤着無數人。

他留給我們的啓示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們分享曾國藩之所以取得這麼高成就的其中4個原因,期待你能領會。

你不得不讀,“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行事之道!讀懂前途無量!

1.準備好了再居高位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出身農家,中了進士以後,他的官運也不亨通,在清貴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謂“清貴”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貧。

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中了進士,你是喜歡被派到地方上去還是喜歡留在宮廷?留在中央還是去地方?其實各有利弊。

你到地方,雖然沒有留在中央那麼光鮮,但是天高皇帝遠,就更容易有所作爲;你在中央,表面看似很風光,可是你頂多能做做參謀,出出意見,根本沒有實際的工作可以做。

曾國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那裏只有升遷,但是沒有實權。

一般人往往耐不住,或者覺得懷才不遇,或者躍躍欲試,浮躁不安。曾國藩卻沒有,他始終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得到機會居高位其實是非常不幸的,因爲這樣最後會害己害人。

因此,他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反省自己,踏踏實實地學習提高,在品性陶冶、意志鍛鍊和學問精進上,都爲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要求自己做事有恆

28歲中進士的時候,曾國藩就寫了一個有恆箴:“曩者所忻,閱時而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

你不得不讀,“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行事之道!讀懂前途無量!

以前我所喜歡的事情,過一段時間才知道全錯了;把故有的東西拋棄掉,新的就馬上來了。這聽起來好像是求新求變,其實不是求新求變。

現在大家都不斷地在講創新,講求新求變,我認爲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爲這會讓下一代感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不好的,就會讓他們進一步產生喜新厭舊的習慣。

一味地鼓吹求新求變會害死我們的子孫。因此我認爲“創新”應該改成“創意”,改成“創善”。“創新”個詞是外來詞,但其實它的原意本來就不是創新,而是說我們要做得比以前更好,這跟新舊沒有關係。

曾國藩,本名子城,後改爲國藩,“爲國藩籬”,並決心以恆的功夫來自我要求。

“凡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決心,然後並遵照此走下去,才得以慢慢地把自己的命運改掉。

我們看了曾國藩說的這些話,應該有個正確認識,道理永遠是對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調整的。

3.沒有什麼不可改變

“餘三十歲前最好喫煙,片刻不離。後來立志戒菸,至今不再喫。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爲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你不得不讀,“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行事之道!讀懂前途無量!

曾國藩30歲以前最喜歡抽菸,可以說手不離煙,甚至可以說片刻不離,後來立志要戒菸,自此再沒抽過。這就說明習慣是可以改的。

46歲以前他做事沒有恆心。他很早就知道“恆”的重要性,但是經過很多年,他才慢慢做到。

“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這句話如果從字面上解釋說,“我從現在開始覺得我有恆心了”,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因爲恆心是無止境的。

你一放鬆,老毛病就又出來了;你時時警惕,告訴自己不能錯,不能再犯,老實講即使這樣都還不一定有成果。

人要拉緊自己很困難,但要放鬆自己就很容易。稍微一放鬆,就全鬆懈了,要再改回來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我一直到現在還深深覺得自己沒有恆心,我不能再沒有恆心,因此我纔有恆心。

就這兩件事情,一個是抽菸,這個習慣戒掉了,一個是沒有恆心,現在慢慢的有恆心了,這就證明“無事不可變也”。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裏面還包含一句話,人性是不會改變的。

爲什麼中國人說話總是這樣翻來覆去,就是因爲他想要兩點都兼顧到,而不會只偏某一邊,所以怎麼講都對。中國人會發明這樣的語言文字,是有高度智慧的。

4.方向對了再去堅持

“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或平易,必須埋頭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終究有一天是會出水的。”

你不得不讀,“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行事之道!讀懂前途無量!

這是曾國藩說的話,但是掘井一定會出水嗎?不一定。我並不是在批評曾國藩,我只是提醒大家讀書應該怎樣去讀。

他告訴你,挖井要不停地挖,就總會挖出水的。可是如果你這裏挖挖那裏挖挖,當然遲早也會挖出來,但是你可能半輩子時間就沒有了。

所以他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先決條件是你要經過測試勘驗確定這裏有水之後,纔可以一直挖,否則你就可能挖到最後什麼都挖不出來,或者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你去挖井,當然不能說挖兩公尺沒有水就放棄,也不能說挖四公尺沒有水就放棄,如果確實有水,你就要繼續挖,直到挖出水爲止。

可是如果前面的勘驗工作沒有做好,隨便找一個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證一定會出水了。

“如果觀望猶豫、半途而廢,不僅對於用兵會一無所成,就是做別的事也會因自己停止而完成不了。”

這就是說做人做事都要有毅力,要經得起各種挫折,要能面對不同的變數,要堅持到底,可是堅持到底的先決條件方向要正確。

方向不正確就要堅持到底,結果很可能會不堪設想。

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歲再立定方向和目標,而不是太早確定,就是這個道理。

曾國藩之所以能有那樣輝煌的一生,是因爲他把成功的基礎打得又穩固又牢靠。

之所以值得現代人研究、學習與效仿,是因爲他實在是我們理想的楷模和典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他一生的經歷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啓迪,從而成就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