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利時國家雖小,但地處西歐,身處法德英等列強中間的心臟地帶,國際視野當然沒話說,利奧波德二世知道中國人口多,於是就在心裏打起了鬼算盤,讓比利時駐華公使館外交官跟大清接洽,希望能在中國招募勞工到剛果自由邦工作。可是剛果一沒有拿刀,二沒有帶槍,三沒有在中國有一兵一卒,四也沒有能力在中國沿海地帶開展斬首行動,李鴻章大人爲什麼就跟對方簽訂了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一個腐敗無能、最不善國際交往的王朝,大量不平等條約的簽署,留給後人的除了屈辱還是屈辱。
根據統計,從鴉片戰爭後的《中英南京條約》一直到清朝覆亡,清政府與大大小小的列強僞列強總共簽訂了343個不平等條約。
如果讓真正的西方列強欺負倒還勉強說得過去,因爲西方國家經過了工業革命,都是軍事強國,清朝與之相比不屬於一個維度,而弱肉強食是當時世界通行無阻的自然法則。事實上西方列強對攫取中國土地方面的興趣遠不如一北一東兩位兇鄰悍鄰,晚清時期的中國不僅遭到了西方列強的輪番欺負,還遭到了東瀛島國日本的胖揍,沙皇俄國的訛詐,對這兩位苦主,清政府沒完沒了地割地賠款,無休無止的不平等條約。
被日本欺負這個事就有點叫人無地自容了,日本千百年來以中國爲榜樣,拜中華爲師,是個虛心的小學生,從國土面積到人口數量也是一個小塊頭。
但昔日的小徒弟在甲午戰爭中竟然把老師傅打得落花流水、懷疑人生,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不過這還不是最叫人汗顏的,最叫人難堪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跟中國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非洲國家也來起鬨,欺負中國,強迫堂堂大清簽訂了一份不平等條約,真是叫人啼笑皆非、無地自容。
這個“不自量力”的非洲國家,就是剛果自由邦。
當年的剛果自由邦就是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因爲首都是金沙薩,所以簡稱剛果(金),曾經用過舊名扎伊爾,現在叫剛果(金)主要是爲了區分隔河相望的剛果(布),這個同名國家的首都是布拉柴維爾。他們同源同種,都講班圖語,國內主要民族都是剛果族。
剛果(金)地處非洲中部,跟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接壤。這個國家雖然是中非大國,實際人口只有7400萬人,還沒有中國一個省人口多,國土面積不小,有240多萬平方公里。
但它卻是一個低收入國家,人均GDP只有360美元,全球排名墊底。
該國的貧困人口占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人均壽命只有50歲。
可是就這樣一個國家,曾經逼迫大清跟它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是不是有點很搞笑?
剛果是個後起之秀,在13世紀才建國。但剛果後來居上,僅僅過了一個世紀就崛起了,又過了一個世紀國力達到巔峯。
到了15世紀後期,它的疆界北邊擴展到剛果河流域,南邊到了洛惹河,西邊直達大西洋,東邊則延伸到了寬果河流域。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剛果王國繁榮昌盛的時候,葡萄牙殖民大軍來了。
從1483年開始,這些白皮膚、黃頭髮、高鼻樑的"洋人"來到這裏,安家落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荷蘭、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國不甘落後,他們相繼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爲爭奪統治區吵鬧不休,還不惜兵戎相見。
打了整整四個世紀,大家都打累了,終於在1884年11月在柏林坐下來進行談判,用和平手段劃分勢力範圍。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棋高一着,利用列強相爭、互不相讓的心理,居然縱橫開闔、火中取栗,獲得英、法、德等國首肯,將剛果(金)全部劃歸他己有。而且這塊殖民地不屬於比利時國家政府,而是屬於比利時國王的私有產業。
利奧波德二世高興得屁顛屁顛,開始大展宏圖,建設自己的領地,他首先給這個地區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剛果自由邦。
剛果自由邦不屬於比利時政府,歸比利時國王統治,是個獨立國家。
剛果自由邦的名字很動聽,但這種自由很明顯並不是爲當地的黑人準備的,而是殖民者自由剝削、自由處置、自由懲罰黑人奴工的自由,只怪黑人“覺悟”不高,沒有殖民者這種自由支配方式,這幫黑人就沒有開採、種植的工作動力。
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那就可以爲所欲爲,不受任何制約地橫徵暴斂,殘酷鎮壓,妥妥地把這裏變成了人間地獄,自由邦成了奪命邦。
剛果自由邦剛成立的時候,人口還有2500多萬,可是在利奧波德二世"英明"領導下,不過20多年時間,人口就急劇銳減,少了百分之六十還多。
這一來利奧波德二世急了,沒有了勞役的奴工,我就成了孤家寡人,國家建設怎麼搞?
老子還當什麼國王,這樣下去豈不是成了光桿司令?
利奧波德二世把深情的目光投射向了遙遠的東方大國。
比利時國家雖小,但地處西歐,身處法德英等列強中間的心臟地帶,國際視野當然沒話說,利奧波德二世知道中國人口多,於是就在心裏打起了鬼算盤,讓比利時駐華公使館外交官跟大清接洽,希望能在中國招募勞工到剛果自由邦工作。
大清的總理衙門當時連剛果這個國名都沒有聽說過,怕上當受騙,於是就嚴詞拒絕了比利時的要求。
見碰了釘子,利奧波德二世不肯罷休,他知道在這世界上只要給到價,就沒有做不成的買賣。
於是他改變戰術,曲線招工,說白了就是通過中介招募華工。
從1892年開始,利奧波德二世跟比利時在華代理人,還有以中國沿海城市爲據點的勞工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讓其在中國爲剛果自由邦招工。
可是這樣招工一則代價太高,中介漫天要價;二則是招工規模太小,第一批華工只招去了542人,滿足不了需要。
於是他叫讓餘式爾伯爵爲自己的全權代表,跟清政府有關部門談判招工事宜。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經過6年寒暑的不懈努力,李鴻章大人跟餘式爾先生在天津簽訂名一個條約——《中剛天津專章》,時間是1898年5月22日。
《中剛天津專章》很簡單,主要內容只有2款,條約內容對中國似乎還挺公平友好。
第一條就是賦予剛果自由邦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允許剛果不受任何限制在中國招工,直說了就是隻要是列強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剛果自由邦也能享受,一樣都不少。
第二條是剛果也給了中國“最惠國待遇”,歡迎華人來剛果隨意居住生活,投資房產做生意等。
考慮到大清國內似乎缺少有國際投資眼光的商業人才,我們可以判定這一條百分百的目的還是誘騙華工去接受奴役。
條約的順利簽訂讓利奧波德二世欣喜若狂,他貪心不足,又向大清提出能在中國駐軍以保護剛果的合法利益。
幸好李鴻章當時已經改任兩廣總督,不再負責外交工作,密集簽約到勞損的手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放鬆,繼任者只愛縮起脖子祭起“拖字訣”,利奧波德二世的野心沒有實現。
衆所周知,大清跟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都是刀架在脖子上,萬般無奈情況下籤訂的。
可是剛果一沒有拿刀,二沒有帶槍,三沒有在中國有一兵一卒,四也沒有能力在中國沿海地帶開展斬首行動,李鴻章大人爲什麼就跟對方簽訂了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呢?
當時沒有反貪局,也沒有反腐風暴,李大人到底收沒收對方的黑錢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敢妄下結論。
但是根據俄方的黑史料,李鴻章代表大清跟沙俄簽訂《中俄密約》出賣中國主權的時候,確是收了俄國人的黑錢。
1896年,俄國人向李鴻章提出,只要你能說服慈禧讓大清放棄自己造鐵路的基本國策,給你300萬盧布建設基金由你來管理(後來被俄國官員傳出李氏在這個過程中受賄)。
李鴻章知道俄國人不講信用是出了名的,於是俄國財政大臣維特授權烏赫託姆斯基親王、羅斯坦和羅曼諾夫三人簽署一項《議定書》也就是保證書,以保證不是忽悠李鴻章。
俄國曆史學家鮑里斯·羅曼諾夫《俄國人在滿洲》一書的記載,議定書在給李鴻章過目後立即被俄財政部收藏起來,該合同一式三份。
《議定書》中是這樣規定的:
爲便於進行關於開辦中東鐵路的談判,併爲便於實現該項事業,華俄道勝銀行經理處特作如下規定:
(1)撥出一筆總額爲三百萬盧布的貸款,作爲修築鐵路的自由支配費用。
(2)撥出的款項分三次支付,每個時間段,可自由支配一百萬盧布。
(3)……
後世出於激憤,皆稱李氏是大賣國賊,賣國、賣國,總是要收費的,不收費的賣,那還能叫賣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