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李師師並非宋徽宗宮中的妃嬪,只是他出軌打的野食,再加上太祖立下了“不殺文人”的規矩,所以徽宗不便判周邦彥死刑,只能恨得牙癢癢地當即降旨,將他革職驅逐出京城。但有史記載的李師師確實與一個真名實姓的風流男子發生過戀情,他就是北宋大V詞人周邦彥。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者:宋執羣
自古以來,千奇百怪的偷情事件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但千年之前發生在大宋首都開封府的一次偷情,可能是這一古老事件中最驚險的一個個案。
先想想看,你正在偷情,而背運地被撞門捉姦。問題是與你偷情的美眉的男人不是你的領導,也不是黑社會老大,而是比他們還要可怕得多的人物。他是皇上!你會怎麼辦?你的小魂還在嗎?
這事歷史上還真發生過,那就是在近千年前的北宋徽宗時代。
看過《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其中有一段京城頭牌名妓李師師與浪子燕青的風流傳說。可那是小說,當不得真。但有史記載的李師師確實與一個真名實姓的風流男子發生過戀情,他就是北宋大V詞人周邦彥。
天生麗質的李師師十五歲時就以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天后”的歌喉名滿京城。許多達官貴人和名流雅士都是她的鐵粉。比如著名的詞作家張先,當時已經八十多歲了,還拄着柺杖去求李師師接見一下。如願以償後,早已擱筆的他受寵若驚地靈感重現爲她創作了一首新歌《師師令》;已經是萬千女歌手偶像的大學士(皇帝辦公廳主任),大作家秦觀,也對她情有獨鍾,有事沒事就到李師師那裏套瓷;最可怕的是皇上宋徽宗也聞訊而動,常常偷溜出宮,到她的青樓裏湊熱鬧。
對這樣一位天下聞名的美貌“天后”,流行樂壇一哥大V詞人周邦彥當然也不會放過。有一天,他按圖索驥,在東京(開封)繁華的鬧市區找到了那面著名的被紅燈照亮的“歌舞神仙女,風流花月魁”的廣告牌,登上了李師師那萬衆矚目的勾欄。
雖然周邦彥比李師師大三十三歲,已經年近半百。但這個男人太有底氣了。因爲他太帥呆了,而且他的歌詞寫得也實在是太好了。
於是,李師師這個“寧願坐在自行車上笑,而不願意坐在寶馬車裏哭”的文青頓時感到這纔是真正的知音,而那些純粹尋花問柳的臭男人只不過是從她身邊輕輕擦過的路人,自己命中註定要迷上這個風流瀟灑的大叔。
就像所有熱戀中的男女智商都降爲零一樣,周邦彥和李師師也被這驚天動地的愛情燒了腦,昏了頭。他們在聽任本能擺佈時,忘記了身後的巨大威脅,和巨大恐怖。那就是他倆一個是在跟皇上搶女人,一個是在給皇上戴綠帽。真是不得不服這兩個人的腦洞。
但是,任何享受都是要買單的,該有的禍患可不管你是不是腦子壞塌了。
話說這天,周邦彥又一次溜到了師師紅樓。倆人正在纏綿之際,忽聽樓下唱報:皇上宋徽宗來了。狂歡立即演變成史上最驚險的偷情。
驚慌失措之際,周邦彥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還是見多識廣的李師師急中生智,採用最古老的辦法,將周邦彥藏到了牀下。
臨危不亂的李師師裝作睡眼惺忪地邊整理衣衫,邊將徽宗迎進閨房。求歡心切的徽宗也沒有覺察出什麼異樣,興奮地從便袍裏摸出幾個橙子,遞給師師:“這是江南新貢的鮮橙,朕特地拿過來給你嚐嚐。”
師師謝過皇恩後,玉手直抖地將橙子切開、在鹽水中浸洗後,邊與徽宗分享,邊彈琴輕唱爲皇上助興,直到三更月偏,才推脫身有不適,把皇上打發回宮。
慶幸躲過一劫的周邦彥耳聞目睹眼前的情景,竟然靈感乍現,即興創作了一首紀實新歌《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直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走後,周邦彥篩糠般從牀下爬出來,立即揮毫將這首新歌寫出,讓師師操琴放歌,得意忘形中根本想不到大難正埋伏在後頭。
誰承想,一次,在與宋徽宗歡愛了一番之後,李師師竟然鬼使神差地當着徽宗的面演唱了這首《少年遊》。
唱者無意,聽者有心。宋徽宗一聽,把臉一沉,冷冷地問道:“這唱的不是前幾日朕給你送橙子的事嗎?怎麼像有人在場似的。快說,這歌是誰寫的?”
一看自己失口露餡,李師師再也不敢欺君。就把她和周邦彥的糗事一五一十全招了出來。
由於李師師並非宋徽宗宮中的妃嬪,只是他出軌打的野食,再加上太祖立下了“不殺文人”的規矩,所以徽宗不便判周邦彥死刑,只能恨得牙癢癢地當即降旨,將他革職驅逐出京城。
幾日後,宋徽宗又去尋李師師。師師不在。過了一會兒,她才兩眼通紅地回來。宋徽宗問她去了哪裏,師師回稟送人去了。宋徽宗看她淚光點點,心裏早已明白了三分,馬上追問是不是送周邦彥去了。李師師點頭承認。宋徽宗兩眼一翻,又問:“呵呵,又是他。這回他又寫什麼東西了嗎?”李師師怯生生地回道:“他又寫了一首新歌《蘭陵王·柳》。”
“嘿嘿,還真是一個蒸不熟,煮不爛的情種。那好,就再唱來聽聽。”
李師師只得唱道: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宋徽宗竟漸聽漸入沉醉。待歌聲的餘韻散盡,他才睜開眼,對着李師師說道:“這倒確實是個會寫歌的人才。也罷,你去叫他回來,朕讓他去做個國家歌舞團的團長吧。”
周邦彥是什麼鬼?一般人是不大敢作死到要去和皇上爭風喫醋吧?
沒錯,他的確不是一個凡人。
周邦彥,生於錢塘(今杭州),字美成,也確實是個大帥哥。《宋史》說他年少時“疏雋少檢”,就是生活放浪,不守禮節,不被當地的相親待見。但他有一個優點,就是喜歡讀書,喜歡用各種學問爲自己充電。
二十七歲在開封上大學時,寫了《汴都賦》。這篇長達七千多字的雄文,寫得異彩紛呈,引起了宋神宗趙頊的關注,把他召進宮,命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他的大作。因爲是模仿漢代鋪陳排比的大賦,滿篇的古文奇字,搞得李清臣不認得幾個,最後只好一頭霧水地只讀那些字的偏旁。這篇《卞都賦》也像漢代的名賦《兩都賦》、《二京賦》一樣,用假設的人物“發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對話來逐步展開對首都汴京的描寫與頌揚,其間也順帶讚許了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獲賞識,被提拔爲太學正(相當於教育部監督教學活動的司長),一時間名動天下。正所謂此賦之前,沒人知道他;此賦一出,整個汴京都在談論他。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神宗死後,舊黨復辟,保守派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只好捲起鋪蓋,滾出京城,到遙遠的廬州(今安徽合肥)當老師,到江蘇溧水當個小縣長。後來隨着朝廷形勢的更迭,他也有過幾次回朝和外放做點小官的折騰,但最終沒有在仕途上混出什麼大名堂,直至和李師師的情事東窗事發,被徽宗打發去了國家歌舞團。
就這個彷彿爲他量身定製的位子他也未能坐穩,因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又被逐出朝廷,外放到安徽阜陽、浙江麗水等地做點副官。最終於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六十歲時病逝於河南商丘。
如果蓋棺定論,作爲官吏,周邦彥乏善可陳,但作爲詞人,周邦彥則可以大書特書。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水盼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雲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看看這個言情聖手在詞中所訴的相思,所敘的離恨,是不是前所未有的充滿了對女性,尤其是那些流落紅塵中的女性的讚美和同情?
據一些傳奇、小說描繪,因爲周邦彥創作的流行歌詞與調和諧美妙、順口悅耳,當時的歌女都以能唱他的歌而身價自增,以至他的老鄉,南宋末年的杭州詞人張炎在他去世已近二百年後,遇見名妓沈梅嬌、車秀卿時,發現她們依然喜歡唱周邦彥的老歌,可見他的作品有多麼經典。
如此奇人,博得大宋首席女歌手李師師的歡心,並幹出和皇上叫板的奇事,也就不足爲奇了吧?
再回過頭來說說周邦彥和李師師。他倆之間風流輕浮的外殼下其實隱藏着一個有關尊重與愛的深沉的故事。
李師師在遭遇周邦彥的時候,正在經歷她年輕貌美的時光。從少年出道到二八年華,在贏取傾國傾城的美名的同時,也初嚐了世事人生的複雜滋味。她知道,皇上的恩寵只是靠不住的朝露,驕陽一出,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必須在歌壇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她也必須尋找到屬於自己人生長途的真正知己。而又棒又帥的周邦彥和他的作品正好再現了她的青春夢境,正好爲她打開了心靈的空間。所以,只有他這個像長輩一樣溫柔的詞人,才能在她迷惘的心裏打開一個窗,放進一束光;只有他這個天才才能理解她的天才,而從前那些她身邊的過客只不過是膜拜天才罷了。
雖然夢醒後的現實有着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雖然生活和他們所寫所唱的戀歌是那麼地不一樣,是那麼的曲折多艱。雖然與無比強大的宋徽宗相比,他倆只不過是兩個不自量力的紙老虎。但是,他倆各自的名聲和驕傲的個性不允許他們躲避這場相戀;他倆所寫所唱的、已經抵達了各自心靈深處的情歌不允許他們躲避這場相戀;他倆共同描畫的白日夢般的愛情美景不允許他們躲避這場相戀。何況人的心,本就應該爲鍾情者而動。
所以,即便是紙老虎,在被愛情衝昏頭腦後,也可能鋌而走險,去玩火的。
所以他們纔不惜挑戰皇權,在高空中走鋼絲般的恐懼中,彼此着迷、彼此徘徊、彼此試探,並最終引發出噴薄的情慾,在玩火中自焚。
儘管如此的結局只能是個悲劇,但這個悲劇卻可以感動無數局外人,因爲每一個人都能從他們的悲劇中體會到愛情的魅力,和人性的本真。
一個人越單純,就會越強大。想想看,天真單純到敢跟皇上爭女人的周邦彥,要是一門心思幹起別的事,該會多麼強大,該能取得怎樣的成就。這不,一天到晚着迷於哼唱情歌的周邦彥,最終就哼唱出了大宋流行歌壇的大氣象。
文學史是這麼定格周邦彥的。說他是宋詞發展史上結北開南(終結北宋,開啓南宋)的巨擘。他集婉約詞之大成,創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有了前所未有的大氣象,並走上了藝術的高峯。晚晴著名詞家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宣稱:“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後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爲巨擘。”蘇、秦,指蘇東坡、秦觀;姜、史,指姜夔、史達祖,都是宋詞的里程碑式人物。王國維更是把周邦彥比作“詞中老杜”(填詞的周邦彥,就像寫詩的杜甫一樣)。足見他在詞史上地位之重要,影響之深遠。
那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擔當起如此高的評價的。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蘇幕遮·燎沉香》
這是周邦彥最著名的一首詞。仔細地點燃沉香,來消解酷夏悶溼的暑氣。鳥雀們呼喚着晴天,拂曉時分在屋檐下啁啾窺視。初升的朝陽曬乾了荷葉上昨晚的夜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新圓潤,每一片花葉都挺舉出水面。
(觸景生情),我想到了遙遠的故鄉,什麼時候才能迴歸啊?我的家鄉在江南的吳地,但我已長久地客居長安了。我那些故鄉的發小是否也在這個五月天想起我?那就讓我划着一葉輕舟,重回我夢中的荷塘吧。
詞作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塘,想到兒時的玩伴。在優雅恬淡、白描般的繪景抒情中,渲染出濃濃的鄉愁。尤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詞史流芳,把雨後荷花的萬種風情刻畫得神韻畢現。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被這兩句神來之筆折服,不吝點贊:“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真正得到了荷花的神采)”
已經能從一斑而窺見全豹了吧?
周邦彥用與皇上爭風喫醋的巨大勇氣,詮釋了苦短的人生中,唯有愛情值得獻身。他還因成全宋詞之美的不懈努力,使得自己也美不勝收。
【作者簡介】宋執羣,生於一九六零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梅雨》《望海門》,長篇文化散文《錦上姑蘇》等。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