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人間百態,悲歡離合,朝夕有變,世事無常,幸福的婚姻又有多少呢,大多都是不幸的吧。
一九九八年,一部長篇鉅作《平凡的世界》家喻戶曉,轟動了全國,並且獲得了第三屆矛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中描述了拼搏上進的農村男青年和城市女青年的婚戀糾葛,正如其作者和他的妻子。
陝西窮小子和北京女知青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成爲了他們痛苦的源泉,正如海波說的那句話:"他把最好的、最大的、最本質的一面獻給了社會,獻給了讀者,而把陰影留給了他的親人,特別是他的愛人林達。"精妙地概括了路遙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路遙,一九四九年生於陝西榆林清澗縣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飽嘗了人世間的種種艱辛,經歷了種種磨難,後來,他開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也許是天妒英才,一九九二年,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逝世,年僅四十二歲。
也許是官場得意情場失意,路遙和他的妻子最終以離婚收場,而在路遙人生的最後旅途,病重躺臥在醫院時,妻子林達拒絕伺候,備受世人指責,可是她卻依然保持着沉默,背後的心酸又有誰知道呢?
路遙出生在陝西農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自幼飽受生活之苦,讓他看清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跳出農村,成爲城裏人。
曾經有人建議路遙,讓他找個本地女子更可靠,可是路遙卻說:"哪一個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學?不上大學怎麼出去?就這樣一輩子在農村漚着嗎?"可見路遙心高氣傲,對待愛情和婚姻是非常功利的。
路遙在延川縣革委會當副主任的時候,遇見了符合他所有幻想的姑娘,一位活潑美麗、能歌善舞的北京女知青,兩人有過一段美好的初戀。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遙得到了去某市某縣當工人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將這次機會讓給了當時的戀人林紅,就這樣,心愛的姑娘離開了陝北,離開了他,去某市某縣當起了工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冥冥之中還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巧合。就在同一天,不幸的兩件事接踵而至,讓路遙幾乎奔潰,一件事是縣革委會代表對着躺在病牀上的路遙宣佈,決定將其革職並隔離審查,另一件事是收到了初戀情人寄來的斷交信,信中明確告訴路遙,她已經不再愛他。
雖然不願相信,但事實如此,殘酷的現實讓當時的路遙心灰意冷,悲傷和絕望交加,他甚至曾想過走上絕路,但在曹谷溪等人的勸說下,最終放棄了這樣的念頭。
路遙和林達
罷了官又失了戀的路遙,回到了鄉村當了臨時代課教師,重新過上了貧困孤獨的生活。而就在此時,他認識了他的第二任情人,也就是未來的妻子林達。
同樣是一位北京女知青,而且家庭條件和林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可以說是林達的風度和特有的氣質,讓路遙再次想起了當年的林紅,這使得路遙冰冷的心又重新開始融化了,兩人日益相處,彼此都交了心,相愛兩年後攜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並且很快就有了他們的愛情結晶——女兒路茗茗。
1973年,全國高校恢復招生,路遙也因此得到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實現了自己跳出農村,改變命運的願望。路遙進入延安大學,貧困的家庭支撐不了他那昂貴的學費,林達便成爲了路遙上學之路的實際"贊助者"。
那時候,作爲延長縣通訊組幹事的林達,每個月也僅僅只有38元的最低工資,除了留下一點作爲日常消費外,絕大部分工資都給了路遙。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一邊在編輯部工作,一邊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他經常在外寫作,而且作息習慣與正常人不同,常常是晝夜顛倒,把所有的家務事都交給了妻子林達,雖然婚後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但也無怨無悔地接受了,因爲她知道那是路遙的事業。
路遙在寫作過程中,還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尤其是愛吸高檔煙,喝咖啡,這對於他微薄的工資來說,本就是超負荷的,但是他不以爲然,他認爲他的文學創作是高級的,吸高檔煙是爲了精神和物質的高度統一。
之後,路遙先後創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雖然掙了些錢,但很快就被他那龐大的、貧困的家人幾乎統統都拿走了。
家人長年累月的剝削,使得路遙本身就不富裕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就像是拉着一輛大車的馬一樣,承擔着這一切,而這樣的生活無論是哪個妻子都無法承受的,就這樣,夫妻二人逐漸開始爭吵不斷。
婚姻,既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共同擔當、相濡以沫、同舟共濟,婚姻,意味着雙方一生的付出和經營,長期的爭吵和冷戰,成爲了壓死路遙和妻子林達之間的最後一根稻草,夫妻兩人十餘年的愛情長跑走到了盡頭,婚姻終於破裂了。
路遙爲了文學,爲了家人,犧牲了自己,也同時犧牲了妻子林達的正常生活。他那"拼命三郎"的文學創作,不僅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損害,而對於他的妻子林達來說,路遙長年累月不在家,家庭生活的壓迫全都壓在了她的肩上,兩人十餘年的婚姻生活,林達一年年地選擇了忍受。
可是這樣的生活卻是永無止境的,她早已不堪生活的重負,多次向路遙提出了離婚的要求,但路遙都堅決地拒絕了,他認爲兩人十多年的感情不可能說沒就沒了,況且他們還有個那麼可愛的女兒,而且路遙正是聲名鵲起之時,離婚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傷害。
從某種角度來說,路遙是非常自私的,從結婚開始,他就忽略了林達的感受和幸福,讓林達備受折磨,兩人夫妻的身份其實早已名存實亡。
一九九二年,路遙因嚴重的肝硬化腹水住進了醫院,他的病情不斷惡化,身體每況愈下,甚至最後被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
這段時間,路遙都是由他的弟弟全權照料,而作爲妻子的林達,拒絕伺候,並且始終未到醫院照看過路遙,僅僅只去醫院見過一次,也是爲了和路遙商談離婚之事,但由於路遙病得太重而沒有開口,卻也只是推遲離婚協議書的簽訂而已。
很多人不能理解,夫妻一場,爲何林達這麼決絕,連照看都不願意,對將死的枕邊人竟然沒有半點不捨和留戀。也許是她真的早已不愛路遙,也許是她實在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決絕地選擇了離開。
林達的決絕也讓路遙徹底明白,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社會,獻給了讀者,但對自己的妻子卻是殘酷的,逝去的都已經逝去,再也回不來了,而他現在能做的,就是不再拖累妻子和女兒。
他在住院期間,到處借錢,並連同自己所得的稿費一起寄給了妻子林達,爲的是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上學等家事的急用,他極力地想爲妻子和女兒再盡一份自己的責任,但沒過多久便久辭於人世了。
路遙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悲劇性的婚姻雙方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真相永遠撲朔迷離,這樣的婚姻就像是人生的毒藥,人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讓每一位浸泡在裏面的人都身心俱疲、傷痕累累,這段婚姻的不幸到底是歸咎於誰,誰對誰錯,大概也只有雙方當事人才能體會其中緣由吧。
文/竹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