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殷末周初时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据史书记载,他们二人为兄弟,出身高贵,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国是商汤时的一个诸侯小国,大致在今天的河北卢龙南部一带。

伯夷、叔齐之所以见重于当时及后世,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让国。君临一方,权倾当世,是无数人孜孜以求、奋力追逐的人生目标,为此甚至不惜骨肉相残。然而,伯夷、叔齐却是个例外。孤竹国君照理应该遵守当时的君位继承原则,将国传之于伯夷。然而,这位父亲不知是出于自己的好恶,偏爱叔齐,还是叔齐确有超乎乃兄的当政能力而见重于父亲,反正这位孤竹国君最后下定决心要将君位传于叔齐。依照古人习惯以排行(伯、仲、叔、季)来命名的传统,叔齐之上应有两位兄长,但他却脱颖而出,成为孤竹国法定的继承人。对于君父作出的安排,伯夷处之泰然。然而,身为弟弟的叔齐却只是暂时接受了君父的安排,心中则是另有打算。到他们的父亲孤竹国君驾崩后,叔齐即刻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归政于兄长伯夷,伯夷也以“父命”来拒绝。推让的结果是他二人都放弃了君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国出走。国内君位空虚,国人只好将孤竹国君的第二子推上了宝座。

伯夷、叔齐之所以互相推让,是因为他们十分仰慕远古时期的圣王尧、舜、禹,对他们行禅让、举贤人的行为极为赞赏,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  第二件事情是义不食周粟。伯夷、叔齐让国之际,正值商纣昏暴、周族兴起之时。放弃君位的兄弟二人,按常理应该到宗主国商王纣手下任职,然而,事实出人意料,他们相携来到了周族邦国的居地,投奔周文王。

周文王去世后,继承者周武王未及葬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灭商行动,命令军队东进伐纣。周武王的行为,显然突破了伯夷、叔齐的伦理道德底线,他们不顾一切地拦马进谏,指责周武王“父死不葬”,是不孝;“以臣弑君”,是不仁;更认为周武王“以暴易暴”的行为本身就不对。然而,他们的努力未能阻挡周军东进的步伐,商王朝灭亡了。  宗主国的倾覆,让伯夷、叔齐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虽然他们也对商纣不满,但绝没想过要推翻它。伯夷、叔齐决定从此不食周粟,以示抗议。二人来到首阳山(今河南偃师境内),采‘薇”而食,以“高洁”自许的伯夷、叔齐为保气节,最终饥饿而死。

伯夷、叔齐虽然弃世而去,但他们高尚的节操却震撼了后人。尤其是儒家兴起后,受到儒士们的推崇,儒家圣人孔子、孟子都曾给予伯夷、叔齐极高的评价。至汉朝以后,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伯夷、叔齐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升华为贤士仁人的代表,受到世人的无限尊崇。司马迁作《史记》时,便将他二人放在“列传”第一的位置,从此确立了他们在正史中的地位,再无人超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