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時期某地區某藝術,被人談論、很少被人談論或者沒人談論並不取決於作品,名作被話語決定,傳播是話語的力量。沒有人清楚這是不是一場蓄意而爲的炒作,在藝術裏顛覆,再被體制吸納,這是一個貓捉老鼠般永恆的遊戲,但被毀的畫作是真的被更多人記住與談論了,。

陳丹青老師在《局部》裏面有說過,《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爲世界名作,家喻戶曉,難道不是因爲被世人的過度解讀嗎?很不幸,是的。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名作,畫的不好嗎?當然好,但是達芬奇沒有比這更好的畫嗎?當然不是,但是它卻是最有名的一副。《蒙娜麗莎》被單獨運到紐約、莫斯科、東京接受萬人瞻仰,被無數人談論,又帶動另一波的文化升級,直白來說就是炒作。


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夫婦主持開幕式,《蒙娜麗莎》維持二十多天的展期,近108萬觀衆,每人以平均8秒的觀看速度,十人一排,密密麻麻,擠擠挨挨,接受蒙娜麗莎的檢閱。

安迪·沃霍爾洞察大衆心理,他說,爲什麼不弄個副本呢,反正沒人看出來,

人們相信名畫,其實是相信話語權


杜尚曾說,

作品的著名程度,取決於被談論的次數

如今你去看米開朗琪羅的畫作,耶和華和亞當伸出手指,你不敢有其他的想法,因爲它是名畫,被印刷品傳播億萬次的畫面,立刻警告你“聽着,這是世界名作”。


在看過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藝術品之後,你大概能明白,杜尚說的也許是對的。

某時期某地區某藝術,被人談論、很少被人談論或者沒人談論並不取決於作品,名作被話語決定,傳播是話語的力量。

Simon Schama說,他以前一直覺得中國是沉悶的,無趣的,缺乏創造力的,直到他看到了敦煌壁畫,他說如果你看了敦煌壁畫,大概會意識到中國有上千個畢加索。


這年頭酒深也怕巷子深,不但人可以炒作,藝術品當然同樣可以,並且由此賣出高價。前段時間Banky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拍賣進行到一半,這幅畫裏面居然裝置了碎紙機,當拍賣錘敲下去的一刻,這幅畫突然自動下滑,穿過碎紙機變成一條一條的紙片,毀到一半戛然而止。

沒有人清楚這是不是一場蓄意而爲的炒作,在藝術裏顛覆,再被體制吸納,這是一個貓捉老鼠般永恆的遊戲,但被毀的畫作是真的被更多人記住與談論了,

Banky的名氣也更上一層樓了,也許你會覺得這有點太陰謀論了,但如果你對現代藝術史有點了解的話,就會明白這種懷疑其實並不算過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