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可怕的“基因詛咒”,家族成員50多位10人確診患心臟病,已有4人猝死,4人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還有其他成員有不同程度的心臟不適症狀。

而這一切,竟然源於體內 “被詛咒”的基因 !日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舒先紅教授團隊,在葛均波院士的支持和指導下,發現了 目前已知最大的 LMNA(核纖層蛋白)基因突變致病家系, 全球首次在漢族人羣中發現了LMNA新的致病位點 ,並率先將先進的輔助生殖技術與基因診斷技術結合防治心肌病。

0

工作在廈門的34歲程女士2年前開始出現心慌,胸悶氣短,每次持續時間雖不長,但是近來發作的次數明顯增多,而且伴有陣發性的頭暈,即使爬3層樓梯也會感覺非常累,平時工作也很容易疲勞。聽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專家會定期來到的緊密型醫聯體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坐診,2018年6月慕名來到中山醫院舒先紅教授的門診求助。舒教授發現程女士心跳很慢,才43次/分,且存在心律不齊,有較長時間的停搏。

通過仔細詢問了解程女士的心臟病家族史,舒教授發現她父親的8個兄弟姐妹中,6個人有心臟異常,其中3人猝死。程女士還有一個40歲的哥哥和38歲的姐姐,也都已經因爲心臟問題植入了起搏器,而其父親兄弟姐妹的子女中竟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異常和心律失常!“問題很有可能是出在了基因上!”舒教授敏銳地判斷基因突變的可能性較大,建議程女士做基因檢測,“不僅你一人,我們建議你的家族成員也要做致病基因的篩查!”

在醫生的幫助下,程女士和其家人來到上海,進行了基因檢測和篩查:“我們下定決心,要揪出‘幕後真兇’!”結果顯示,該家族以心率失常爲主,伴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發生,家族中多位成員已經植入心臟起搏器。經過全外顯子組測序及家系共分離驗證分析,發現LMNA基因新的致病基因突變位點:LMNA c.1489-1G>C。LMNA 基因位於1號染色體,編碼的蛋白形成細胞的核纖層,核纖層是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和細胞電機械穩定的關鍵結構。整個家族中,程女士的臨牀表現及其檢查結果與LMNA基因突變的影響高度契合。

據舒先紅教授介紹

既往研究已經證實LMNA突變會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及擴張型心肌病,其中多表現爲心臟傳導系統異常。本家族的患者們主要表現爲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交界性逸搏,合併有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極大的心源性猝死風險。因此國際心血管病治療指南推薦LMNA突變患者需植入ICD預防心血管病不良事件的發生。隨着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務人員能夠快速準確且全面地瞭解基因序列信息,從而對於認識瞭解心血管罕見遺傳性疾病有極大的幫助。舒先紅教授團隊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結合大家系的臨牀信息,準確找到了該家族的致病基因及突變位點。同時該基因突變位點在漢族人羣中尚屬首次發現,這一發現擴充了漢族人羣LMNA致病突變的數據庫,特別是在這樣大的家系中的發現,基因型與表型的共分離關係非常明確,爲後續的數據分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對於國人家族性罕見心肌病的精準治療和防控具有重要的價值。

11月16日,舒先紅教授再次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門診,程女士一家懷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等待專家的診治意見。基於對家系成員的基因篩查結果,因該家族猝死成員較多且發病率較高,對於攜帶致病基因的成員,舒教授建議根據情況適時植入起搏器,積極應對可能的風險;對於目前正常的致病基因攜帶者,建議定期隨訪心功能和動態心電圖,以便早期干預。同時舒先紅教授根據其家族發病率及基因突變情況,建議該家族成員患者及攜帶致病基因的成員進行輔助生殖干預,以阻斷致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據悉,近年來,舒先紅教授團隊在葛均波院士的指導和支持下,大力開展遺傳性心臟病的致病基因篩查,目前已經完成300多個遺傳性心臟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的篩查,陽性率在80%以上,爲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了較大的幫助,讓臨牀醫生以新的視野去看待心臟疾病。其課題組基因篩查的數量和質量在國內及國際上均處於領先水平。又悉,舒先紅教授創新性地將先進的輔助生殖技術與遺傳性心肌病的防治結合起來,進行臨牀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用於防止患者攜帶的致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避免悲劇在家族重演,顯著地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醫療負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