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最先在腦海中呈現的總歸是沉浸於一片霓虹光影之中的賽博朋克式畫面。

香港被譽爲“東方之珠”,其繁華和活力,離不開夜晚五彩斑斕的光線,而現在那些璀璨但不符合規定的招牌正一個個被拆除。

時代變遷,部分霓虹燈招牌被認爲不符合建築條例,存在潛在危險,就算曾經輝煌,如今也難逃被清拆的命運。

(70年代香港九龍彌敦道Panasonic廣告招牌,圖片來源:M+)

2010年,香港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制度規定招牌不能自外牆伸出多於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兩個毗鄰招牌的側向距離須有2.4米,分別安裝於街道兩旁的相對招牌淨距離須有3 米。

(屋宇署有關招牌的規定,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而且店家在收到屋宇署的通知信後,短時間內要將招牌拆除,否則就會入獄一年,並罰款最多二十萬港元,以及按日罰款二萬港元。

自2019年起,香港街上許多標誌性的商鋪招牌已不復存在,僅2013至2017由屋宇署發出的清拆令已數以萬計。

例如,香港佐敦白加士街的麥文記面家被迫改頭換面,掛了60年的霓虹燈招牌在2018年1月份被拆走。

同街的澳洲牛奶公司,其大型霓虹招牌也未能倖免於難。

(圖片來源:東網)

香港西區森美餐廳有着40年曆史的安格斯牛霓虹燈招牌,於2015年8月被拆除。

森美餐廳主理人葉鳳儀說:“在對面買一層樓跟我們招牌是同樣的價錢。”

她表示,當時很多人覺得招牌很重要,做生意不是看短期利益的。

(圖片來源:《了不起的匠人》視頻截圖)

那個時期,每個商鋪都爲自家的招牌爭奪一席之地而投入巨大,如果招牌不夠大、不夠亮,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萬寶路一塊210英尺×55英尺的香菸廣告牌舉世聞名,打破吉尼斯世界記錄,後被香港299英尺×151英尺的巨龍招牌超過。

入行52年的唐國祥師傅稱,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還很不錯,有人拿圖紙樣本來求着做霓虹燈,最大一單差不多兩百萬。

同行做了32年的胡智楷稱,當時的招牌、活動,甚至是舞臺的背景都是用霓虹燈做的。

(香港電影裏的霓虹燈元素,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霓虹燈式微,老香港越來越黯淡。

“差不多都沒有了,幾乎都拆完了,我自己拆都拆了幾十個。一年做不到十個小的……”唐國祥師傅說,“幾十個人的徒弟呢,只剩下一個。”

胡智楷表示,1996年開始工作量減少,大批人改行、轉行,沒有人再入行。

(圖片來源:網絡)

儘管有的招牌被西九龍區M+博物館收留,但香港那種朦朧暗沉的現代感已失色不少。

霓虹燈爲香港的繁榮做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網友們評論道:“香港的特式逐漸褪色”、“旺角已面目全非”、“佐敦真係拆得好快”、“點解連當鋪都拆?當鋪招牌的設計是最有代表性的”,還有日本網友表示:“我諗香港嘅neon招牌就係本地文化之一。呢幾年之間好多拆咗,我嚟親香港都見到好多冇咗嘅招牌。”

(圖片來源:Facebook霓虹黯色評論區截圖)

來源:香港新聞網

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及文章來源。

《通說》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