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宁少飞)边小君,一名电网员工。

不久前,他横跨半个中国,以“特殊身份”参加了云南一所小学的新教学楼落成仪式。

电网员工为啥去参加教学楼落成仪式?

原来,这涉及到一个长达十四年的“裸捐”执行。

病床上的同事立下遗嘱,他是执行人

2004年的一天,边小君收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

国网员工周光华被查出癌症。在病床上,周光华立下遗嘱:过世后将自己的存款及房产变现所得全部捐赠于教育事业。而边小君,是这份遗嘱的执行人之一。

他做出“裸捐”这样的决定,同事们都不觉得意外。

周光华1980年调入国网浙江电力培训中心(原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因为工作出色,曾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周光华总是拎着一只黑色的手提包来上课,20多年不曾更换。

去过他家的人总会被家里的布置所震惊——除了书以外没有一点像样的家具和家电。

衣柜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起来的,门上的裂缝清晰可见,沙发里的弹簧早就坏了,人一坐上去就会下陷,不仅没有空调,就连热水器都没装。

虽然生活上很俭朴,但周光华对待同事和学生却非常慷慨。

碰到同事在经济上有困难,他总会主动帮忙;每年开学时,看到家里比较困难的新生,他会特别关注,时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

一波三折的遗嘱执行

捐赠虽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在处置周光华房产的过程中,遗嘱执行团队遇到了大难题:

“法律规定,如果遗嘱里有涉及房产处置意见的,遗嘱执行人可以按照当事人的意见处置房产,但是需要直系亲属书面确认。”

由于周光华的至亲长期定居国外联系不便,房产处置的程序复杂了很多。

为了处置房产,遗嘱执行团队咨询了政府有关部门和诸多律师,可依旧没有很好的办法,周光华的遗愿也被搁置下来了。

直到2015年,事情终于迎来转机。周光华的房子面临拆迁,拆迁后可以直接拿到拆迁安置款,这给遗嘱的继续执行带来了新的契机。

房子拆迁处置完后,遗嘱执行团队顺利拿到了拆迁安置的款项。随后,遗嘱执行团队辗转跟周光华唯一的女儿取得联系,转达了周光华的遗愿,并征求她的意见。

周光华女儿在给边小君的回信中写道:“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终于落实了我父亲的遗愿,我很感谢您和戚叔叔为此辛劳。”

善款怎么捐?捐给谁?

2015年,遗嘱执行团队考察了许多贫困地区。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九三学社上海市杨浦区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有关人员的牵线,遗嘱执行团队了解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的教学资源匮乏,硬件设施陈旧,亟待改造。

云南莽王小学旧校舍

经实地考察和团队商议,遗嘱执行团队决定将周光华留下的善款用于支持当地的莽王小学。

一部分钱用于小学扩建工程一期教学楼项目建设,同时还设立“周光华教育基金”。

基金收益资金用于何元乡莽王(光华)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和教书育人楷模教师的奖励与业务培训支出。

同事们也纷纷献爱心

捐赠的事情发生后,周光华从前的同事们深受感动。

很快,遗嘱执行团队就募集到了电脑、投影仪、幕布、打印机、书等教学用品和书包、水彩笔、文具盒、篮球、足球等文体用品共24箱。

在莽王(光华)小学新校舍落成之际,边小君和几位志愿者带着这些捐赠品来到了这里。同时,还为孩子们带来了精神食粮——安全用电知识和普法小故事。

看着眼前的崭新校舍和一张张笑脸,边小君不禁感慨:周老师,您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