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新疆和田,有兩名維吾爾族姑娘身穿盛裝在和田市富達林果業萬畝棗園裏採摘豐收的紅棗,幸福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這天,跟她們一樣高興的還有來自河南新鄭的張建軍,大家親切地稱他爲“大棗哥”。也是因爲緣分,新鄭是中國紅棗之鄉,很多新鄭人都去新疆種大棗,出於好奇,張建軍也來到了新疆。

在基地住的第一個晚上,張建軍記憶猶新,第二天醒來滿嘴沙子,環境十分艱苦,做飯喫飯,碗底兒都是沙子。他坦言,最初是爲了種點棗拉回來賣個好價錢,完全就是把它當成一個生意。後來,張建軍逐漸改變了的想法,他在阿克蘇承包幾千畝地,投資了幾百萬,從新鄭拉了幾車棗苗,僱了幾千工人。

由於沒有經驗,種上的棗苗第一年死了一半,到第二年的時候全部死完了,幾百萬全部賠光了,後來又試了幾次還是沒有成功。爲了找到最適合紅棗生長的地方,張建軍跑遍了整個新疆,後來在和田阿克恰勒找到了一塊幾十萬畝的沙地,試種後效果不佳,是不是品種的原因呢?爲了找到最好的品種,他跑遍全國拜訪,終於感動了趙旭升院長(中國大棗科研專家),才從根本上解決了科技育苗大關。

2007年7月,張建軍在和田地區成立了和田市富達林果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投入多項資金,以大棗基地爲中心,建成種植、養殖、加工、觀光旅遊爲一體的有機林業生態示範園。爲加快10萬畝大棗種植基地的建設,公司決定多元化發展,實施公司加農戶、入股、投資等多種合作發展方式,遵循生態環境建設,科學管理,有力推動了林業可持續有效發展。

沙地種植

轉眼,十一年過去了,懷揣着治理沙漠,改造環境將沙漠變綠洲的夢想,張建軍接收了塔克拉瑪干沙漠10萬畝沙漠的改造權,11年來,先後投入2億多元,推沙造林,成功種植出了2萬餘畝紅棗,形成了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紅棗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了當地維吾爾族羣衆脫貧致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