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在任何朝代都是统治者最为关系的大事,百姓没饭吃就要造反,天下就不太平。可是在太平时期,吃饭也不仅仅是果腹那么简单了,它关乎脸面。清代时京城就有很多高档的饭馆,那里面吃的就是脸面。

清代北京城著名的饭馆有“八大楼”、“八大居”之说。其中尤以“八大楼”最为著名,即所谓的“买布到八大祥,吃饭到八大楼。”“八大楼”即致美楼,东兴楼、泰丰楼、鸿兴楼,新丰楼、安福楼和及萃楼。致美楼更是居八大楼之首,素有“八楼唯致美”之誉。

致美楼原名致美斋,坐落在北京繁华的前门外煤市街,开业于明末清初,是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致美斋原先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生意一直很好。后来,乾隆皇帝的御厨景启出宫后被聘请为首席厨师,使致美斋的菜点集南北烹调之精、汇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时。

当时的京城,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请客吃饭都首选致美斋,因为这里面的御膳做的和宫里的一样,那些富商们再有钱也很难有机会品尝到御膳,于是都到致美斋来显摆。到了这里吃饭,吃的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脸面了。据说,致美斋一桌像样的饭菜下来,少说也得十几两银子,多的则达上百两,够普通百姓家吃上一年半载的了。

清末民初,致美斋不知何故倒卖给李氏、杨氏、张氏三位山东人。他们三人,都是厨师出身,各有一手制造卤味菜点的好手艺,经过他们的创造,山东风味独占鳌头。为了招揽生意,店主又购置煤市街路西一个有二十二个房间的二层红楼。至此,致美斋分为东西两院。

路东原四合院式二层楼房,坐东向西,铺面平房三件,北边两间是厨房,另一间为门道,朱门两扇,“致美斋”字号高刻于门庭上端,青砖为底,颇为醒目。院内低洼处,置一个近六平方米长方形的木制鱼盆,鲤鱼池中游,绿草水上浮,既能观赏,亦可供食客指鱼为菜。

路西,红楼坐北朝南,朱门雕漆,曲径通幽。室内贴满名人字画,青砖铺地,清净舒适;设有红方桌、凳,另备圆桌一张,房间以木扇相隔,遇有办宴席者,可随时将隔扇拉开,印有“万寿无疆”的碗、碟、盘、象牙筷子、精美雅致,古香古色。这些雅座,专供贵宾饮宴。

致美斋在三位店主的合力经营下,厨师阵容整齐,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能做一百多种菜点,如四吃活鱼、云片熊掌、百鸟朝凤、游龙戏凤、三丝鱼翅、寿比南山等等。尤其是四吃活鱼最为出名,就是一条活鱼在一桌上做出四种吃法:头尾红烧改清煮做汤;中断鱼身,从中间鱼骨劈成两片,一片糟醋,一片糟溜;鲤鱼的鱼子,营养丰富,可单另红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致美斋增设分店,扩建了三层大楼,清书法家王序亲题“致美楼”匾额。据说,慈禧太后吃腻了宫中的御膳,常常私下让李莲英派人到致美楼点几样可口的饭菜。有了慈禧太后的捧场,致美楼的名气就更大了,也奠定了它京城第一饭馆的美誉。

民国初年,山东人王东南出任致美楼经理,使致美楼达到鼎盛时期,店员由原先的二十多人增加到一百余人,满清皇室、民国要员、艺苑大师以及社会名流,都是这里的常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