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加獻

(一)大學者王立羣沒有解釋清楚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是唐朝詩人賈島那首著名的《尋隱者不遇》。筆者近來欣賞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羣品讀這首詩,對其解讀“雲深不知處” 覺得意猶未盡。筆者想到了古時候的更多隱者,認爲這句詩不僅僅是童子對詩人一句簡單的回答,而是這首五言絕句的“詩眼”——隱者雲裏霧裏,不知所蹤。

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岳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廟堂之高指的是致仕者,就是當官從政的,而處江湖之遠,大多是指那些失意的文人,就是所謂的“隱者”。

《詩經》中那首有名的《蒹葭》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人認爲,伊人就是一位隱於河上的君子,秦人敬慕他,而寫此詩。而南宋哲學家朱熹則說:“伊人,猶言彼人也。”言猶未盡,又補充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這個意境與“雲深不知處”異曲同工。

(二)姜太公與介之推的“雲深不知處”區別在哪裏?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姜太公就是一個以“隱者”的身份,垂釣於渭濱溪,但他不是“雲深不知處”,而是等待周文王的到來,他釣魚的“直鉤”是他獨特的“廣告語”。周文王打獵時和他相遇,談得極爲投機,即拜爲師。姜太公隨即扔掉魚竿摘下斗笠脫掉蓑衣,走進了廟堂,雲開霧散,天明日朗,皆大歡喜。

而介之推的故事就悲催多了。

介之推是隨從晉文公流亡國外的功臣,還曾割股給晉文公充飢。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封賞功臣,卻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沒有居功求賞,而是攜母隱居綿山。

據傳,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介之推與母親被活活燒死,後人用寒食禁火的風俗來紀念介之推。

介之推想“雲深不知處”都不行。

(介子推,左二)

(三)老子是徹徹底底的“雲深不知處”

嚴陵,名光,字子陵,西漢末年餘姚人。曾與劉秀一同遊學,劉秀作了皇帝,他身披羊裘在大澤中釣魚;劉秀派人尋他,請到洛陽,讓他作官,他堅決不肯,回到浙江隱居,釣魚爲生。

吳心遠,字大本,明時宜興人。建別墅在溪山間,南曰樵隱,西曰漁樂,逍遙其間,自號心遠居士。

他倆的“雲深不知處” 是不是善始善終,歷史沒有記載,不得而知。

倒是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騎青牛出關,不知所終,是徹徹底底的“雲深不知處”了。

隱——“雲深不知處”,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爲社會的“人”遊離於社會之外,必有其不得已而爲之的原因,古今如此,直至更遠。

(老子)

【作者簡介】郝加獻,北京密雲人,自由撰稿人。長期致力於文化散文的創作。長篇歷史散文《曠世名園圓明園》榮獲紀念圓明園罹難150週年大型徵文優秀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