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幕的时候

卷卷正在地铁里被挤成沙丁鱼

镖鱼男孩目光焦灼,袒露在疾风大浪中

他在寻找旗鱼,一种昂贵的料理食材

一家人的憧憬都绑在这种机灵的鱼身上

这时,它一个急转,

消失在大海里

男孩放下手中的长镖,嘴唇紧闭

他,失败了

《风味人间》里镖鱼男孩捕鱼的画面

击中了屏幕前的很多人

卷卷觉得他很像在城市打拼的我们

除了一身胆识,什么都没有

镖鱼男孩面对的是大海、荒原

我们面对的是城市森林

他的幸福拴在大风大浪的海洋里

我们的未来寄托在风云诡谲的城市中

不知不觉,地铁到站了

卷卷奔波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

身体被掏空,得找点东西填满

打开外卖app,从上翻到下,从下又看到上

找不到一家想吃的餐厅

这时视频播到镖鱼男孩

历经多日追逐,猎物终于到手

船一靠岸,港口阿嬷就支好了灶

多日的奔波换来了一道家常菜

三杯旗鱼皮

此刻翻着外卖的卷卷终于明白

始终找不出来吃什么

不仅因为外卖的口味令人厌倦

更是因为浓浓的工业味令人心里生寒

这时候有点羡慕镖鱼男孩

辛苦劳碌后,靠岸就能吃上阿嬷做的饭

卷卷离开故乡太久了

早就没有了一起吃饭的家人

更远离了对食物的记忆

《风味人间》好像唤醒了点什么

有人说,它不是美食纪录片

而是故乡纪录片

曾有一位陈晓卿的读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印象里,故乡就只有一小块,它在我的舌头上。”

在工作中受了气

在感情里遭了难

一碗热乎乎的家乡面条

就能让人好起来

就像小狗能循着味道找回家一样

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味道对了,人就安全了

在《风味人间》里

我们看到了无数这样的画面

“不同部位的火腿,也有着各自对应的菜式。火腿上方,肥瘦相间,滋味醇和,调和冰糖与蜜汁,蒸至4小时,这是火腿以主角身份的惊艳登场,繁复的制作,酥烂剔透的口感,咸鲜与甘甜在这里奇迹般相遇。”

“蟹壳也有妙用,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雄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饭粒都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者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

“蒸熟趁热捶打,土豆块越捶颗粒越细,韧劲儿逐渐显现。油泼辣子一浇,韭菜碎撒上,一勺酸楚动人的浆水把红与绿融会贯通。洋芋搅团入口韧糯有嚼劲,淀粉慢慢融化在舌尖上的幸福感难以言表。”

食物,是故乡的一条线索

看着《风味人间》就想翻箱倒柜找食物的你

不只是胃饿了,也是心空了

填不满心,只好填满胃

填满了胃,心就得到一点点慰借

《风味人间》

一边看一边哭的大有人在

卷卷其实不明白为什么它令人流泪

问了心理咨询师,才明白

原来是人对食物的记忆,唤醒了乡愁

故乡明明就在那里

我们为什么会哭泣、难过,产生丧失感呢?

借着《风味人间》卷卷想和大家聊聊乡愁

01 不知不觉

丢了自己,丢了故乡

卷卷的朋友狗儿15岁来北京念书

开始总是想家想的不行

她经常梦到下面这个场景

狗儿最怀念的就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

舅舅和姨夫吹着牛

妈妈和二姨三姨时不时嫌弃地甩个白眼

男人们抽着烟,劝着酒

姥姥吼吼吼地笑声从厨房穿透墙壁

和弟弟一起眼巴巴地看大人往面条碗里

一勺一勺地擓(kuǎi)肉沫辣椒

但这一切,只能放在梦里

北京太大了,狗儿总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

说的话、吃的饭、穿的衣、念的书

都不同

为了融入新环境

狗儿不得不放弃了很多“习惯”

放弃着放弃着,就过去了十年

在25岁回家那年

她难过地发现故乡“变了”

“不是我梦中的故乡变了

而是我变了

在北京,我是外地人,在故乡,我是局外人”

狗儿离开故乡

其实是丧失了一直以来依恋的对象

在新环境中,狗儿缺乏人际支持

父母、亲人、信任的旧友都不在身边

当遭遇挫折和不如意时

大脑会自动提取出过去快乐的记忆来抵御痛苦

这份记忆往往会被

冠上“玫瑰色偏差”

狗儿戴上玫瑰色滤镜来回忆故乡的一切

在滤镜加持下,它完美到毫无瑕疵

“假故乡”能够短暂地保护狗儿不被丧失感击倒

维持情绪的稳定

但它也有坏处

当面对真故乡时,狗儿发现

故乡和自己记忆中的一点都不一样

人不见了,姥姥老去,就连食物也变了味道

狗儿无法接受现实和脑海中“假故乡”的落差

变得更加失望、沮丧

其实,狗儿渴望重温的是过去的“感受”

比如安全、舒适、轻松、快乐等等

可遗憾的是

这些感受是在特定年龄和社会环境之下

才能短暂拥有的一种“氛围”

人永远无法回到无忧无虑的年纪

故乡的亲人也无法永远保持年轻

氛围很难重现,也无法找回

我们想念的家乡,是心里的家乡

我们想念的爸妈,是小时候的爸妈

可一切,都回不去了

其实,剥去玫瑰色滤镜

食物,永远是它真实的样子

靠着“小时候的味道”可以抵御很多成人世界的困难

02 食物

最不容易改变的“故乡”

有一次,狗儿偶然间在北京碰到了一家面馆

对故乡的失望一下子缓解了

故乡,这个我们原本依恋的地方

在永远无法找回的情况下

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生”

食物,变成了最佳依恋的对象

我们想家的时候,

家乡的食物让我们相信,

嗯,它是在的

卷卷其实不相信“食物”能这么神奇

狗儿看出了卷卷的将信将疑

给卷卷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狗儿的二姨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故乡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

中国驻非洲某国家的医疗队需要麻醉师

受使命感的号召,她鬼使神差的报了名

这个无比恋家而且怕生二姨

学医之前,是那种看到家里兔子流血

都会哭晕过去的类型

刚开始选上,二姨没什么感觉

临走行前培训,她却忽然怕了

姥姥知道二姨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一开始哭个不停

后来就把自己关在厨房里

三天以后,姥姥拿出了一个山西花馍

她笑着对二姨说:

去吧,勇敢点

姥姥给的花馍让二姨获得了无上力量

所以搞笑的一幕发生了

二姨雄赳赳地登上了远赴非洲的飞机

捧着故乡的花馍......

花馍是山西一种特有的主食

如果风干的好,几年都不会坏

面香浓郁,样子也漂亮

但它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缓解了二姨和狗儿的分离焦虑和乡愁情绪呢?

这是因为,二姨和狗儿

找到了一个良性过渡性客体

花馍是,一碗家乡的面也是

它和前文所说的“玫瑰色偏差”不同

过渡性客体不以扭曲记忆或贬低现在环境而存在

这个客体,可以是二姨手中的花馍

也可以是狗儿找到的那碗面

任何一个和故乡有关的物品

只要你给它赋予意义

它就能发挥磁铁一样的作用

将过去的记忆吸附在上面

当你感到乡痛难忍时

现实层面的物品可观看、触摸

释放记忆深处的“真实故乡”

就可以抵消一些失去的痛苦

《风味》中的另一幕很好地阐释了

为什么食物能成为那么多人的力量源泉

“羊肉闪出油亮亮的光泽,蘑菇疏松多皱的特质让它吸足了羊肉受热后产生的油脂香,面条也浸润在浓厚的汤料里。羊肉一含就烂,蘑菇紧实弹嫩,吭哧吭哧,连吸带吞,一碗巴楚蘑菇羊肉汤拌面吃出山响。”

食物不仅有香气,带来饱腹感

还能在色彩、声音上表现出色

食物最容易令我们记忆深刻

又最不容易改变

它,可能是永久性过渡客体最好的样本

大城市一天一个样

北京的孩子体会最深

昨天的痕迹恨不得今天就抹平

一切变得太快了

人们太需一个不会变的东西

来拴住我们的“根”

就算什么都变了

我们还可以眷恋故乡的食物:

油泼扯面、褒仔饭、臭鳜鱼...

我们和它的关系如此稳定

就像从不曾离开,也没有伤悲一样

在大大的城市里

我们是没有丢掉根的人

03 故乡的食物

是我们的一部分,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有人说,我才没有乡痛

我在大城市过的很好,根本不想回去

有人说,我从没离开过北京

我一直在故乡生活,思什么乡

而事实上是

外地人离开了家乡,自己变了

本地人没离开家乡,家乡变了

每个人几乎都成了异乡人

故乡再也回不去

在卷卷看来

乡痛正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下愈演愈烈

最后发展到:一块豆腐,吃甜还是咸

就能让南北方人争得头破血流

没有人意识到这是心底的思乡情在作祟

但其实南北方人争来争去

只是争了一个:我记忆中的故乡最好

我记忆中的食物最正宗

思乡的情绪

是人们对抗快速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反应

对食物的执着,是我们内心的矛盾:

渴望变化,又眷恋不变

前者让我们觉得自己活着

后者让我们活得真实

《风味人间》火得并非没有道理

陈晓卿这个看似粗糙的男人

抓住了人们心底最细腻的苦涩:

故乡永远不见了

食物,深深维系着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它是在的,我们就是稳的

我们会变,故乡会变

但只要食物的味道重现

我们就知道,自己是有根的人

春天,是吃香椿、槐花、花椒芽的时节

夏天,是吃西瓜、麻酱面、冷饮的良机

秋天,是煮白肉、熬茄子、贴秋膘的日子

冬天,是涮羊肉、包饺子、冬储大白菜的天下

故乡的食物,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深深影响着你

如陈晓卿所言:

灯火万家处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和故乡食物的关系

是我们和世界关系的基础

食物有爱,心里就有爱

那份稳稳的爱,会撑住我们

在为未来打拼的日子里

勇往直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