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爲星標

你的孩子喫對了麼?

作者 | 曹公子

來源 |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你的孩子喜歡喫什麼?

是一包薯條,還是一包胡蘿蔔條?

是一份蛋糕,還是一顆蘋果?

是冰激凌,還是原味酸奶?

我想大多孩子會選擇前者,因爲前者給孩子更好的味覺享受。

雖然偶爾獎賞孩子喫一些垃圾食品並無大礙,但如果孩子熱衷於喫大量的垃圾食品,很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孩子的體重快速飆升。

然而垃圾食品的危害並不只是這樣,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大腦。

很多人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就算我給孩子的食物不健康,也應該只是會加重內臟負擔和造成牙齒齲齒,爲什麼會對大腦產生傷害呢?

彆着急,我們帶着這個問題慢慢看下去。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你每天一到飯點就會餓,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人體中有一種激素,我們稱之飢餓激素(ghrelin),這種激素分泌於胃部,當你餓的時候或是胃中空的時候,ghrelin就開始分泌,而後血液中的ghrelin含量就會增加,最終ghrelin進入下丘腦[1]

下丘腦是控制食物攝取、食慾、能量平衡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關鍵部位,當ghrelin進入下丘腦後,大腦就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進食了。

除了ghrelin以外,我們人體中還有另外一種激素對我們進食產生影響,它就是瘦素(Leptin ),瘦素的分泌與食慾呈負相關,也就是說,瘦素增加則食慾減少,瘦素減少則食慾增加。

瘦素通常來說是一直存在的,它就像一個管制員,使我們不會時刻處在飢餓的狀態下[2]ghrelin和leptin一起存在於我們的下丘腦,以確保我們喫到足夠能量以維持我們健康的身體。

圖1:瘦素(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

>

>

>

我們喫太多後會發生什麼?

對於科學家來說,要用現在的技術,時刻查看大腦發生了什麼,很難!所以科學家們想出通過觀察老鼠的大腦來了解人類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

雖然老鼠和人類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它們其實和人類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們一樣會被食物的香氣吸引到,同樣會累,會睡覺,最重要的是它們也是通過ghrelin和leptin在下丘腦來感知飢餓或飽足。

老鼠還有一個利於實驗的優點,就是母鼠一胎一般有12只小鼠,這樣方便我們從中找出對照組,從而使實驗更精確。

對於母鼠來說一次餵養12個孩子是稀疏平常的事情,所以它的產奶量足夠12個孩子喫。我們將其中四隻留在母鼠身邊,剩下的我們使用人工餵養,給予它們正常的量。

留在母鼠身邊的四隻小鼠,由於沒有人和它們爭搶食物,它們幾乎一直在喫東西,它們迅速增胖,經過三週的持續餵食後,母鼠身邊的四隻小鼠比人工餵養的小鼠重將近三分之一

母鼠身邊的小鼠由於喝了更多奶,獲得了更多的脂肪,所以它們體內有了更多的瘦素,要比對照組多出14倍。因爲這些多出的瘦素,所以這些小胖鼠的下丘腦神經元增多。

雖然它們出現了更多的神經元,但由於瘦素的敏感度降低,通俗的講就是瘦素無法和神經元交流,所以導致它們的瘦素無法告訴大腦,“你已經喫飽了,不需要繼續進食了。”因爲大腦無法發出飽足信號,從而使小鼠會喫很多,有更多的脂肪,有了更多的脂肪後就會分泌更多的瘦素,惡性循環[3]

>

>

>

>

除了喫太多會對大腦造成損傷,喫垃圾食品也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在十歲之前,大腦中負責抑制和獎勵信號的神經傳導系統一直處於生長中,如果在這段時期讓孩子對垃圾食品有錯誤的認知,這可能導致成年以後抑制和獎勵系統對食物做出錯誤的決定,覺得垃圾食品是一種鼓勵機制,從而習慣性獎賞自己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不僅會造成兒童獎勵機制的混亂,還會導致認知障礙和行爲衝動,這也和抑制和獎賞神經有關。

飲食會改變多巴胺介導獎勵信號的傳遞,以及抑制γ氨基丁酸的神經傳遞,這兩大主要的神經傳遞系統在青少年期都處於生長階段。不好的飲食選擇會影響神經發育的正常軌跡,導致的結果就是,較容易發生飲食失調和衝動行爲[4]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除去我們傳統認知的垃圾食品,如薯片、薯條、漢堡這些以外,還有一些含咖啡因或牛磺酸的能量飲料也需要注意攝入量。

雖然,至今我們對大量攝入能量飲料對哺乳動物大腦會產生什麼影響,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但近期科學家對幼年老鼠及成年老鼠暴露於大劑量牛磺酸中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顯示暴露於大劑量牛磺酸會使老鼠學習能力下降和記憶力衰退,還會增加雌性飲酒的幾率[5]

但好消息是,因爲幼年期和青春期大腦恢復能力極強,如果從下一秒就開始正確的飲食,大腦損傷的問題是可以糾正的。

現在正是秋高氣爽的好季節

離開電子產品和沙發

享受美好的秋日午後

品嚐屬於大自然的味道

不要再坐在家裏喫深加工的食物,傷害大腦

大腦只有一個,請大家愛護Ta

END

參考文獻:

1.Schwartz MW, Woods SC, Porte D, Seeley RJ, Baskin DG (April 2000).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ntrol of food intake". Nature. 404 (6778): 661–71. doi:10.1038/35007534

2.Maffei M, Halaas J, Ravussin E, Pratley RE, Lee GH, Zhang Y, Fei H, Kim S, Lallone R, Ranganathan S (November 1995). "Leptin levels in human and rodent: measurement of plasma leptin and ob RNA in obese and weight-reduced subjects". Nat. Med. 1 (11): 1155–61. doi:10.1038/nm1195-1155

3.Steculorum, S. M., Collden, G., Coupe, B. Croizier, S., Lockie, S., Andrews, Z. B., et al. 2015. Neonatal ghrelin programs development of hypothalamic feeding circuits.J. Clin. Invest 125:846-58. doi: 10.1172/JC173688

4.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ity during a verbal associative memory encoding task in high- and low-fit adolescents.Herting MM, et al. J Cogn Neurosci. 2013.

5.Junk food, energy drinks may damage teen brains Publish date: January 25, 201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