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都窮成這樣了,我爲什麼還在做心理諮詢師?

作者:曾旻

來源:壹心理學院Pro(ID:yixinlicia)

01

佘炤灼

正在努力修通貧窮和自戀的心理諮詢師

好喫宮保雞丁的心理諮詢碩士

個案經驗300+,團體經驗200+小時

我在好幾家高校做兼職諮詢,我發現每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條件都很不一樣。所謂「心理諮詢師很窮」,其實大家“窮”得不一樣。的確,大多數新手諮詢師都不掙錢,甚至要大筆大筆地虧錢,但其實有不少人不缺錢。在不同的諮詢圈子裏,我見到有些人是開着公司,當着大老闆,然後兼職到學校從事心理諮詢。又或者,她們是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有非常強力的後盾支持着。而另一種人,像我這樣是真窮,沒有收入、沒有存款,諮詢維持生活很勉強。

那是什麼讓我可以勇敢去闖諮詢,這個可能比玩單反還燒錢的行業呢。我覺得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小時候家境的富足,讓我感覺到想要被滿足的都被滿足了。

我家屬於家道中落的那種,很小的時候家庭條件還是非常好的,在我9歲前,父母是下海經商的第一波人,那時候我就全國各地到處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很小的時候,就擁有同齡小夥伴都沒有的玩具:一個帶有電動馬達,真的可以變身的變形金剛。在當時的朋友圈子裏,我沒有發現有過同款。那時候我的成績也很好。這一切帶給我的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樂觀。可能現在我對於從事心理諮詢的迷之樂觀也來源於此吧。

我現在幾所高校兼職都幾乎沒有多少報酬,有4個固定的社會來訪,一個月下來固定收入可能有2300元,加上一些不穩定的撰稿收入,一個月可能也就4000塊左右的收入吧。在北京這所城市,生活還是非常艱難的。我現在和朋友合租,所以是1200元一個月的房租,400元一次的督導,每個月見2次。這些基本費用就已經花掉了我幾乎所有的固定收入。

我記得有一次,我爸問我:“微信裏有錢沒有?轉2000塊給我。”我不知道他那麼急着要錢做什麼,可當時我只能告訴他,我真的沒有錢。半個多月之後,我爸給我打了1萬塊錢。那一刻我雖然欣然接受了,但也很內疚。家人每月都會問我還有沒有錢花,但作爲一個即將30歲的男人,內心裏還是不希望向家裏伸手的。

要說“小時候被滿足的感覺”是支撐我現在從事心理諮詢的原因,多少我能意識到這是一種扭曲的感覺,現在的生活處境,內心的各種慾望並不是想滿足就能夠被滿足。現在的我,點個外賣,20塊錢都心疼,想要喫肉,就只能自己做宮保雞丁,以前從來不做飯的我,現在清楚地知道各種食材的價格。

可是,是什麼依然能夠支持現在的我,能夠堅持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來訪者,內心裏非常深的情感體驗,哪怕那些感受是酸的、苦的,也讓我感覺到一種特別鮮明的活着的感覺。和來訪者在諮詢室裏有深的情感觸碰,這纔是真的活着。

我本科畢業的時候,在當地的一家電臺工作過一陣。你知道,電臺所面對的聽衆,和心理諮詢的來訪有相似的求助動力,可是在我們那樣的三線城市,電臺的來電大多數是工人,收入不高,所以只能通過給電臺致電的方式來尋求安慰。可是,我們能做的非常有限,每天的工作只是機械的重複。很多時候,活幹完了,我還需要繼續坐班,只能那樣無聊地待在工位上,感覺異常空虛。同事之間,也沒有很深的交流,和對於如何幫助來電者的思索,那種孤獨和空虛令人難以接受。

現在我在北京的高校兼職,北京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給人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你面對的都是全國各地而來,非常優秀的大學生,他們在諮詢室裏向你傾訴那些困擾,不論是失敗、受挫、痛苦還是失望,都因爲那些事情是他們生命力傾注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那些事情給他們最強烈的生命意義,所以纔會因爲受挫而感覺苦惱。你真的能夠看到,他們爲那些困擾的事情,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正是因爲這樣,當你陪伴他們一同看到改變和成長,就會感到振奮人心,就好像一顆種子慢慢發芽,破繭而出的過程。你見證着這個過程,雖然那不完全是你的功勞,但是你參與這個過程,你會感覺它是偉大的。

我曾經有一位來訪者因爲焦慮而尋求幫助,Ta把很多很多內心深處的體驗告訴我,在諮詢室裏發生的一切,讓Ta開始相信自己並不是奇怪的、不可接受的。於是,Ta產生了很大的改變,Ta和父母開始講一些從來沒講的事情。這讓Ta產生了更多的力量感和掌控感,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和父母的關係,所以也能夠改變令自己焦慮的事情。

這些來訪者常常令我感動,他們有如此的動力去改變,去成長。更令我感動的是,我在諮詢室裏能夠被如此充分地信任,他們會把從來沒有和父母講過的事情、內心最隱祕的感受,向我傾訴。

很多時候,不僅我在滿足來訪者的需要,促進他們改變。他們也在滿足我的需要,驅散我的孤獨和空虛,讓我感動、感到被信任,這是令我有非常鮮明地活着的感覺。同時,我看到那麼多悲慘的童年故事,我對於自己的童年也多了許多接納,對於和父母的關係也有了許多新的更有彈性的信念和看法。這是我一直收費低價的原因之一,我感覺到和來訪的工作讓我收穫那麼多,我不忍心收他們很多錢。而另一個情結,也是來自電臺的工作經歷,我想幫助那些只付得起低價的人們。

所以,爲什麼都窮成這樣了,還在做心理諮詢師因爲想要活得真實而鮮明。而活得真實而鮮明,讓我對諮詢不忍心收高價,從而維持了當下的貧窮。

這似乎是一個循環。苦笑。

02

曾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碩士

互聯網工作掙錢,心理諮詢花錢的兼職諮詢師

個案經驗300+,接受督導100+小時

2016年我在北京一所高校做實習心理諮詢師,在讀碩士的我要躲着導師的追殺,避免讓導師發現,我花費了太多經歷在科研之外的事情上。那時我對導師的態度是極其害怕的,甚至一見到都會產生渾身冒汗的軀體反應。不僅是導師,我發現那時的我,面對任何權威,都感覺到無比恐懼和擔憂。

在大學裏做心理諮詢,學生總會自然地把諮詢師擺在老師的位置上,大多數來訪者都會叫我“老師”。那時候,“老師”那個稱謂讓我極其不適,彷彿我被擺在了那個權威的位置上,要掌控和左右對方的人生就像在我的生活裏,我感受到的那些權威一樣。我不喜歡那個位置。

所以,每當同學們在諮詢室裏問我,“老師,我應該怎麼辦?”的時候,我都會感覺到些許緊張和焦慮。有一次,我和督導師討論這個議題,我問她,當同學要求我們提供建議,甚至希望我薦書的時候,要怎麼辦?

督導師告訴我:你知道諮詢師的位置,可是你感覺不太確定該怎麼去做。於是你向我尋求建議。這彷彿就是你的來訪者對你所做的事情一樣。督導師的提醒,讓我發現了其中的“平行關係”我在用來訪者對待我的態度和方式,對待我的督導師。

這種“平行關係”無處不在。因爲十分懼怕權威,在督導的過程中,我也時刻擔心督導師的評價和指責,於是我忽視了來訪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諮詢師權威的懼怕。當有同學弱弱地向我反饋“我覺得有些事情不能和你說,我覺得還是自己去解決比較好”的時候,我不太能夠覺察其中的擔憂和害怕。

不久之後,我終於也向督導師表達了類似的情感,我告訴她:“我好想逃離這裏,不要再見到你,我感覺好像隨時都可能被你批判和指責。”對於隨後發生的事情,我的記憶有些模糊了,但我唯一記得、一直無法忘卻的一句話是,督導師告訴我:“你作爲諮詢師的成長,對於我來說很重要。”

權威的形象在我內心裏變得親切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在我和權威的關係中,不是他們在指責或掌控,而我也能夠影響和改變這個關係,我的成長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

從那天起,我面對導師也變得不那麼恐慌,儘管他依然會時不時責罵你不夠努力,但是我看到的,是他對於我在科研工作上的期待和希冀我在科研上的成長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

從此之後,我體會到,在任何關係中,“我”都是重要的。這種“我很重要”的感覺,在我日後面對很多關係時,都少了恐慌和焦慮。

我覺得,這是多少錢都很難換來的體驗。也是想要把這種體驗傳遞給更多的人,我至今還在堅持心理諮詢這門職業。

03

冼藝哲

香港大學社工與婚姻家庭治療碩士

個案經驗4000+小時

其實談到窮,我想到了心理諮詢師的諸多難處,窮可能只是其中一點,心理諮詢師還有不爲人知的許多難處。

首當其衝的是對來訪者的準確評估非常不容易。因爲每一個走進諮詢室的來訪者,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陌生人,我們以前學習的知識可能合適,但更多時候往往不能恰當解釋面前的這個人。有時候不僅是新的來訪,同樣的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我們隨時都需要調整工作的方案和計劃。也正是因爲這種變化性,我們很容易因爲自身的價值觀,而無法很好地理解來訪者的訴求、語言風格和內心體驗。

其次,我感覺諮詢中的另一個難處是,我們在諮詢師的角色上始終要問:這是來訪者需要的嗎?來訪者經濟上能否承擔這樣的諮詢?這種反覆的捫心自問,會讓我一想到來訪者承受到的種種精神壓力,還需要掏錢爲此求助時,就於心不忍。這會令我對諮詢服務和心理幫助兩種位置上惴惴不安。

第三個我感覺到的難處是,諮詢關係是一種非常深度的關係,它不同於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會深入到很深的情感體驗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清楚地覺察到,越是親密的關係,溝通中的情緒張力越強烈,也越容易產生激烈的衝突。相比於朋友之間,我們更容易和戀人與父母產生激烈的爭吵。所以,常常投入到那些深度的關係中,是一件容易令人情感耗竭的事情。

那爲什麼在這麼困難的處境中,我依然要堅持做一名心理諮詢師呢?

我發現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去,我見到不少研究生同學,同門的師弟師妹,他們都在這條路上探索了一段旅程之後,放棄了前行。因爲,諮詢師確實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經濟壓力。有時候,我們很努力地去靠近來訪,嘗試理解他們的情感體驗,可是誰也無法避免,有些來訪者一坐下來就diss你的專業水平和諮詢能力。這種時刻,挫敗感非常強烈。

但是面對這些挑戰,讓我有機會面對這些挫敗的情境,和令我感覺挫敗的人,會不斷激勵我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很多年前,有一位聲稱自己有拖延症的個案,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常常給自己定很多計劃和安排,卻總是半途而廢,沒有一個計劃能夠堅持下來。這令他感到強烈的挫敗感,不斷地否定自己。

當時我的經驗還不是非常豐富,在訪談中不斷地進行動機評估。來訪者原本的求助動機是很強的,非常希望改變自己的拖延症。可是,面對不斷地被詢問改變的動機,他開始感覺到非常地不適,就好像過去被父母Push着去做各種事情。那種被推動着,要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感受,令他非常難受,感覺自己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時刻要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處境,設身處地地去想象,自己是否也常常在意他人的期待,是否也因爲被動而感覺到對做事的抵抗和拖延。於是,我開始慢慢地理解來訪者,爲什麼要拖延做事。因爲,一路上我們都太忽視自己內心的需要,而全然地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了。

諮詢於我來說,真的是一件遵循自己內心需要的事業。可能我們一輩子都需要考慮的議題,就是如何平衡內在需要和外部期待。就像諮詢師可能一直都要平衡,讓自己“不那麼窮”和讓自己“內在舒適”之間的小小矛盾吧。

04

陳曦

喜歡讓潛意識飛一會兒的心理諮詢師

個案經驗3500+,團體經驗300+小時

今年我30歲,馬上31歲,這是我接個案的第七年,不算科班出生的我,職業生涯算是順利。

因爲抱着一腔熱血,我在二十三四歲時開始接個案,當時我覺得這個夢想實現的太容易了,有些得意。然而現實是啪啪打臉的。生意慘淡的時候,一天呆在諮詢室裏接不到一個來訪者,那也意味着我沒有富餘的錢去參加更好的,當然也更昂貴的心理諮詢培訓課程。

伴隨着這樣感受的同時,還要眼巴巴的忍受着這樣的事實自己四五年學習所積累下的知識與經驗,原來抵不過有着某名號的醫生轉行的諮詢師,或者是年長一些才入行的諮詢師的聲音。在那樣的時候,自己對心理諮詢的信仰和熱愛是非常經受考驗的。伴隨着強烈的自我懷疑的,我很防禦性地給自己找了個藉口:自己這麼年輕,在專業水平上有所空缺很正常。

直到選擇離開最初那個平臺。也許是驗證了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離開後三四年,經過不斷努力,終於讓那些曾經覺得自己幼稚的人,開始說你真棒,並向自己請教,這時候,我才覺得老孃終於翻身了。暗自竊喜中,只有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經歷多少辛酸,纔得到這來之不易的一句肯定。

開始了自由執業的生涯,頭半年是異常是辛苦和焦慮的。當自己從一個相對穩當的工作環境中走出來,需要面對的,是跑不掉的各種費用:培訓費、督導費、個人體驗費等等,最令朋友們可能想不到的是,我們要自己交社保。

精神層面,再也沒有一個集體,可以互相吐槽工作壓力;不再過朝九晚五,有着節假日的生活;沒有時間陪伴戀人……

對自己的專業要求上,需要穩定的來訪者,諮詢一個個案寫上兩小時的督導報告,剩下的時間就在學習,啃書本。不斷告訴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熬過去,挺住,會好的。

其實,我並沒有認真想過,爲什麼這麼苦還堅持這麼久,現在反思起來,答案很簡單: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因爲在諮詢中,我和人類的孤單,痛苦,喜樂,真實相遇。當自己陪伴着每一個人成長到離開自己,經歷着來訪者對你的考驗,情感的聯結,再到分離的悲傷。

每一個人都在告訴你,Ta獨一無二的故事。其中,有人類共同的情感,也有獨特的視角。我發現一切和當初所希冀的竟然都沒變。我並不窮困,因爲這條路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富足!當經歷過困苦,才能更好地、更平靜地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